|
|
通州人倪健的报刊收藏,从1979年8月起,至今从未间断。
在自身不懈挖掘和各界友人支持下,目前倪健的收藏小屋、小楼,藏有古今中外各类报纸杂志近三万种、十万余份,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晚清。
今年9月初,位于通州区川姜镇的倪健报刊收藏馆,以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副会长、南通市文联主席张华著作《一个伟大的背影》为题,精心布置并推出张謇史料展。
3个微展厅的史料展,是倪健数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成为地域文化与地方名人精神在文献传承中深度融合、生生不息的又一段佳话。
受教前辈打开通往张謇研究的大门
倪健研究张謇,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彼时,他机缘巧合结识了海门较早从事张謇研究的前辈、张謇纪念馆第一任馆长顾振虞先生。正是这次相遇,为倪健打开了通往张謇研究的大门。
1991年8月25日,倪健在《南通日报》副刊“广玉兰”上,发表了首篇张謇研究文章。此后,他再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张謇与费孝通名字的由来》《张謇与北大的情缘》《状元张謇与我的家乡姜灶港》等,陆续刊登在内地及香港数十家媒体、学术刊物上;加入张謇研究会后,他集齐了每一期《张謇研究》杂志,收藏了相当数量有关张謇的史料,馆内增设的“张謇史料展厅”,更是吸引诸多参观者。如今,倪健加入研究会已整整20年,翻开早年《张謇研究》杂志,几乎每一期都能找到他撰写的“豆腐块”短文,字里行间满是对张謇研究的执着与热忱。
这份执着,打动了张謇嫡孙张绪武先生。二十余年间,张绪武多次来信提供指导;倪健也多次登门拜访,当面向张绪武请教交流。“有机会再到家纺城时,一定要到小倪的收藏小屋、小楼看看。”张绪武的这句话,既是肯定,更饱含期许。
筹备此次史料展,倪健更是精益求精,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推敲细节,包括通过微信向张謇曾孙、南通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慎欣请教。
倪健说,张绪武为《一个伟大的背影》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称得上是这次展览的“精神注脚”:
“张謇是一个难以超越的、远去的背影,他身上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伟大和光荣,他用一己之力对抗一个时代,他用悲壮的追寻、一生的血汗书写了一个状元济世的生动案例。”
从两份“星报”中寻找实业报国的传承
倪健的研究内容中,有两份与张謇家族渊源深厚的报纸——《星报》与《新星报》。这两份报纸,它们不仅是南通报业发展的“活化石”,更镌刻着张謇一家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倪健珍视至极,从创刊号到终刊号的每一期《新星报》都被他妥善保管。
创办于20世纪初的《星报》,是南通地区历史最早的报纸。彼时,南通商业与新闻事业正悄然兴起。
1907年9月,《星报》创刊——因每逢星期日出版,故为周报;采用四张二开、单面印刷,分八版,编印工作均由翰墨林书局完成,最初由江西人诸宋元主办,“星报”二字便出自其手。《星报》的诞生,与张謇的政治理想紧密相连:当时,张謇以东南几省立宪运动领袖的身份活跃于政坛,希望在家乡构建宪政雏形、积累政治资本,办报便成为他传递理念的重要“喉舌”。辛亥革命爆发后,形势变化。1912年1月,《星报》停刊,为这段历史画上句点。
《新星报》,则与南通实业发展相伴相生。作为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新星报》始终得到企业管理层重视,早期以不定期油印小报的形式存在二十余年。1992年7月1日,经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胶印《新星报》正式面向社会发行,报头由张绪武题写,且从创刊号一直沿用至终刊号。这份月刊通常为四开四版,仅在特殊情况下增刊为四开八版。2003年3月,南通第三棉纺织厂与华润轻纺合作资产重组,更名为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新星报》也在出版128期、走过十年零八个月后,宣告停刊。
从《星报》到《新星报》,张謇作为南通报业先驱的身影愈发清晰,其家族为南通报业发展奠定基础、贡献力量的脉络也一目了然。倪健则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守护这些史料,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多年筹备公益办展弘扬先贤精神
“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也藏着张謇先生的智慧——前四字取自他为南通大学医科学校题写的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后四字则源自他为南通大学纺织专科学校题写的‘坚苦树立,力求精进’。”谈起收藏与研究的关联,倪健总能道出这样的细节。
这份对“张謇印记”的敏感,与倪健的经历密不可分。1988年1月至1991年4月,倪健在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工作,因痴迷报刊收藏,他有心留存了南通师专、南通医学院、南通纺院等校的校报合订本。
“不少南通大学的领导和前辈,知道我早早就开始收藏报纸、研究张謇,都特别热情地给我提供信息和史料,还耐心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自2004年10月25日《南通大学报》试刊(总第一期)以来,南通大学每月都会准时将新出的校报送到他的收藏馆,从未间断。
事实上,张謇史料只是倪健报刊收藏馆的“一角”。在这座三层小楼里,还藏着更多“历史见证”:从1945年6月中共七大到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的党章原件、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问世以来的所有版本,还有各类盲文资料、电话黄页、选民证……这些藏品,都是倪健作为“有心人”一点点收集而来。近三万种、十万余份的纸质文献串联起来,恰似一座鲜活的“纸上博物馆”。
“我办这个馆,不只是为了‘藏’,更希望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大家从中汲取文化自信和奋进力量。”开馆以来,往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但倪健从未收取过“一分钱、一张纸”,“虽然没什么物质回报,但看到大家能从这里了解历史、感受精神,我就觉得其乐无穷、精神抖擞、活力四射。”
在倪健心中,筹备二十年的张謇史料展,早已超越“展览”本身——它是一位收藏者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地域文化与先贤精神的传承。
这份传承,还将在倪健的守护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