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草掩盖的闲置沟塘,如今波光粼粼;细小如发丝的鱼苗,经精挑细选长成“万元精品”……近日,走进双甸镇锡伍村清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探访这片22亩的养殖基地如何从废弃资源,蜕变为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就业的“致富池”。
村企联动 废塘焕新成“鱼居”
锡伍村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前身是一片长期闲置的沟塘。“光闲置太可惜,我们想把‘废资源’变成‘活资产’。”村党总支书记孙正兵介绍,村里通过资源摸排与在外人士牵线搭桥,联系上江苏省水产研究所的本村专业人才,同时对接了村里有多年观赏鱼养殖经验的清康水产负责人陈育、周志华夫妇。为促成项目落地,村委会主动作为,全程协助清康水产办理用地手续,帮忙完成公司注册,将改造后的沟塘资源发包给该公司,成功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自2022年入驻以来,清康水产已将这里建成了拥有18亩水面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内5个大鱼塘中养殖着约10万尾锦鲤,主要为昭和和大镇两大品种,60个小鱼塘则培育着金鱼和锦鲤苗,总数达20万尾,金鱼涵盖兰寿、泰狮等15个品种 ,形成了品类丰富、层次分明的养殖格局。
400万尾筛出1万尾 匠心培育“精品鱼”
“好鱼是‘挑’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陈育指着池中游动的锦鲤介绍,基地每年5月从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引进约400万尾锦鲤鱼苗,这些“发丝级”鱼苗要经过四五轮人工筛选,才能成为合格成品鱼。
筛选流程环环相扣:鱼苗长至2至3公分时,工作人员用大碗逐条捞起,剔除全白、全红、颜色模糊的个体;长到4至5公分,再筛选颜色更正、体态更优的鱼苗;待长至5至6公分,需清塘净水后留下精品苗。最终,400万尾鱼苗仅余1万尾左右重点培育,成品鱼体长可达10至70公分,最大能长到1米,形态饱满如“水中潜水艇”。
日常养护同样精细。“我们每天早8点、下午3点准时投喂,单日消耗大颗粒饲料2到3袋,每半个月检查一次鱼群状态,发现水面异常游动的鱼要立刻捞起来检查病因。”陈育介绍道,她和丈夫还定期赴广州、苏州等地的优质养殖基地“取经”,不断优化养殖技术。
一鱼一价拓市场 小渔场带活大增收
在销售方面,清康水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通过拍摄精美的视频展示锦鲤的优美姿态和独特品相,吸引客户远程选购;线下则邀请客户到基地实地挑选,让客户亲身感受锦鲤的魅力。“价格制定则遵循‘一鱼一价’原则,依据锦鲤的段数、颜色、形体定档”,陈育说,基地里品相出众的锦鲤能卖到2万元一条。
项目不仅打开了市场,更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孙正兵表示,目前养殖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万多元收入,同时吸纳村民参与鱼苗筛选、日常投喂等工作,提供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实现了“资源盘活、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三重成效。
如今,锡伍村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已成为双甸镇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本。昔日废弃的沟塘,正以“鱼跃满塘”的新姿态,为农村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和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锡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