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海安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奏响同频共振乐章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2-07-18 字体:[ ]

创新绘就新蓝图,创业谱写新时代,人才引领新发展。7月15日—16日,第九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暨全市人才发展大会举行。活动现场签约了科技金融产品授信项目、新招引重点科创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30个项目,发布了海安“人才强市36条”,启动了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成立了海安英才天使投资基金。部分获奖代表及嘉宾接受了记者采访,齐话海安科技创新魅力,共谋人才发展大计。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聚力梦圆科创新城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海安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成功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特色发展之路,探索形成了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绩效、向市场要活力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超300个,先后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00家。

“海安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城市创新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强,如今海安已成为备受众多创新创业者关注的‘活力之城’‘圆梦之都’。”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表示,海安坚持连续九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就是要当好“园丁”,耐心地培土育苗,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创新创造的企业家、追梦逐梦的创业者构建一流生态,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创新之花、成就产业森林的根深叶茂。

在创新组织架构、突出企业主体、锻造创新平台、聚焦科技金融的基础上,海安不断引进人才与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以生产医药用生物试剂采样器皿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南通智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海安。成立之初,从场地选择到装修,再到项目手续的全程办理,海安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保姆式”精准服务,得益于此,一批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入驻,迅速发挥作用。“海安是我的家乡,对科技很重视,对人才很尊重,配套政策完善,服务优质高效,干事创业环境舒心。”南通智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感慨道。

落户海安虽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南通智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绩喜人,去年8月份正式投产,截至目前,销售额已达1500多万元,利税400多万元。“我们公司还在积极创新,力争年底实现销售突破2000万元,明年再翻一倍。”谈及未来,陈宏信心满满。

位于开发区的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风生水起。从落户初期带着项目找市场,到现在对标市场搞研究,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路。

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学签约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打破当前国际高端车膜品牌对于国内车膜行业领域的技术封锁,填补我国汽车贴膜领域降温薄膜的技术空白,提升我国在零碳排放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思路的转变。让科研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围墙”,从“纸上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摆在每个科研平台面前的命题。对此,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一边是技术待转化,一边是市场找技术,企业通过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把技术嫁接给企业,实现共赢。”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唐少春告诉记者。

攀高亲、求合作是海安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海安始终把与高校科所的无缝对接作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武器。如今,像上海交大海安智能装备研究院、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落地海安,汇聚起车膜行业、智能装备产业等领域的创新资源,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海安将依托这些科研院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研究院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接,推动双方进行技术合作、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借“外脑”强“内功”,借创新强发展。

作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实至名归,先后获得江苏省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该公司拥有近百项技术专利,多项专利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与湖南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多项产品获得国家CCC强制认证、欧盟CE安全认证及ROHS环境认证。“目前,我们又跟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一个新的项目,主要把光能直接转成热能,它的效率能达到92%,如果从光能转成电能,再转成热能的话,它的效率只有15%,预计今年下半年项目将基本成型。”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蔡卫东表示。

近年来,海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以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城市创新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强,成为备受众多创新创业者关注的“活力之城”“圆梦之都”。

数字赋能人才发展 全力打造人才强市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座城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7月15日,海安市召开人才发展大会,共商人才大计,共谋创新发展。

“对符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经评审确认,给予创业团队最高600万元、创业人才最高500万元的启动资助……”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对“人才强市36条”的政策内容进行了推介和解读,彰显了海安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也让现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心潮澎湃。

会议宣布了海安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杰出创新创业人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杰出乡村振兴人才、企业人才工作示范点的决定》,用最具仪式感的方式表达海安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当获奖者们走到台上接受表彰时,会议现场响起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作为海安第一届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将以此为契机,带领海安中学数学组的同仁奋力前行,以实际行动为海安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同时也希望这些杰出人才能够为海安未来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海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锋表示。

南通恩普热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伯松获得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是2017年回到海安创新创业的,公司主要从事高温隔热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每年业务增长速度维持在30%以上。“落户海安的五年来,我们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得益于海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各种人才激励政策。未来我们企业会充分利用好海安的好机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拓新产品领域,为企业产品的发展奠定基础。”王伯松说。

“环境好、服务好、人才聚、事业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感谢海安市委、市政府这些年来对海安医务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我们也将继续发扬不怕苦的精神,更好地为健康海安的建设贡献力量。”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主任陆正说。

环境就是生产力。为了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近年来,海安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各类大赛、对接洽谈等活动,促进了一批人才项目落户。会上,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进一步推动人才、技术和项目有效融合,为海外人才来海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海安英才天使投资基金正式成立,也标志着海安将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孵化培育有发展前景的初创期人才企业,让人才项目在海安茁壮成长。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人才购房发放仪式,10位购房人才代表上台领取金灿灿的“钥匙”,开启美好的生活。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我市推动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金镶玉”“科创云璟”“恒盛新座”等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了周到的生活保障。

来自南通的青年人才杨凯说:“这次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海安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关怀关爱之举,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贴心暖心温馨,好风凭借力,送海上青云,相信在一系列人才政策的支持下,海安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持续不断放大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海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这里,爱才的名片进一步擦亮,聚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育才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兴才的磁场进一步增强。海安连续十年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海安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以实业为根、以人才为本,靠的是广大人才的智慧和付出;海安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广大人才的关心支持和努力奋斗。海安正成为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海安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奏响同频共振乐章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2-07-18 字体:[ ]

创新绘就新蓝图,创业谱写新时代,人才引领新发展。7月15日—16日,第九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暨全市人才发展大会举行。活动现场签约了科技金融产品授信项目、新招引重点科创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30个项目,发布了海安“人才强市36条”,启动了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成立了海安英才天使投资基金。部分获奖代表及嘉宾接受了记者采访,齐话海安科技创新魅力,共谋人才发展大计。

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聚力梦圆科创新城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海安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成功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特色发展之路,探索形成了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绩效、向市场要活力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超300个,先后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400家。

“海安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城市创新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强,如今海安已成为备受众多创新创业者关注的‘活力之城’‘圆梦之都’。”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表示,海安坚持连续九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就是要当好“园丁”,耐心地培土育苗,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创新创造的企业家、追梦逐梦的创业者构建一流生态,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创新之花、成就产业森林的根深叶茂。

在创新组织架构、突出企业主体、锻造创新平台、聚焦科技金融的基础上,海安不断引进人才与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以生产医药用生物试剂采样器皿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南通智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海安。成立之初,从场地选择到装修,再到项目手续的全程办理,海安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保姆式”精准服务,得益于此,一批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入驻,迅速发挥作用。“海安是我的家乡,对科技很重视,对人才很尊重,配套政策完善,服务优质高效,干事创业环境舒心。”南通智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感慨道。

落户海安虽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南通智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绩喜人,去年8月份正式投产,截至目前,销售额已达1500多万元,利税400多万元。“我们公司还在积极创新,力争年底实现销售突破2000万元,明年再翻一倍。”谈及未来,陈宏信心满满。

位于开发区的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风生水起。从落户初期带着项目找市场,到现在对标市场搞研究,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路。

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学签约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打破当前国际高端车膜品牌对于国内车膜行业领域的技术封锁,填补我国汽车贴膜领域降温薄膜的技术空白,提升我国在零碳排放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思路的转变。让科研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围墙”,从“纸上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摆在每个科研平台面前的命题。对此,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一边是技术待转化,一边是市场找技术,企业通过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把技术嫁接给企业,实现共赢。”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唐少春告诉记者。

攀高亲、求合作是海安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海安始终把与高校科所的无缝对接作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武器。如今,像上海交大海安智能装备研究院、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落地海安,汇聚起车膜行业、智能装备产业等领域的创新资源,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海安将依托这些科研院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研究院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接,推动双方进行技术合作、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借“外脑”强“内功”,借创新强发展。

作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实至名归,先后获得江苏省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该公司拥有近百项技术专利,多项专利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与湖南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多项产品获得国家CCC强制认证、欧盟CE安全认证及ROHS环境认证。“目前,我们又跟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一个新的项目,主要把光能直接转成热能,它的效率能达到92%,如果从光能转成电能,再转成热能的话,它的效率只有15%,预计今年下半年项目将基本成型。”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蔡卫东表示。

近年来,海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以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城市创新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强,成为备受众多创新创业者关注的“活力之城”“圆梦之都”。

数字赋能人才发展 全力打造人才强市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座城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7月15日,海安市召开人才发展大会,共商人才大计,共谋创新发展。

“对符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经评审确认,给予创业团队最高600万元、创业人才最高500万元的启动资助……”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对“人才强市36条”的政策内容进行了推介和解读,彰显了海安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也让现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心潮澎湃。

会议宣布了海安市委、市政府《关于表彰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杰出创新创业人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杰出乡村振兴人才、企业人才工作示范点的决定》,用最具仪式感的方式表达海安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当获奖者们走到台上接受表彰时,会议现场响起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作为海安第一届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将以此为契机,带领海安中学数学组的同仁奋力前行,以实际行动为海安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同时也希望这些杰出人才能够为海安未来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海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锋表示。

南通恩普热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伯松获得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是2017年回到海安创新创业的,公司主要从事高温隔热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每年业务增长速度维持在30%以上。“落户海安的五年来,我们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得益于海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各种人才激励政策。未来我们企业会充分利用好海安的好机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拓新产品领域,为企业产品的发展奠定基础。”王伯松说。

“环境好、服务好、人才聚、事业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感谢海安市委、市政府这些年来对海安医务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我们也将继续发扬不怕苦的精神,更好地为健康海安的建设贡献力量。”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主任陆正说。

环境就是生产力。为了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近年来,海安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各类大赛、对接洽谈等活动,促进了一批人才项目落户。会上,首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进一步推动人才、技术和项目有效融合,为海外人才来海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海安英才天使投资基金正式成立,也标志着海安将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孵化培育有发展前景的初创期人才企业,让人才项目在海安茁壮成长。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人才购房发放仪式,10位购房人才代表上台领取金灿灿的“钥匙”,开启美好的生活。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我市推动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金镶玉”“科创云璟”“恒盛新座”等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了周到的生活保障。

来自南通的青年人才杨凯说:“这次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海安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关怀关爱之举,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贴心暖心温馨,好风凭借力,送海上青云,相信在一系列人才政策的支持下,海安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持续不断放大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海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这里,爱才的名片进一步擦亮,聚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育才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兴才的磁场进一步增强。海安连续十年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海安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以实业为根、以人才为本,靠的是广大人才的智慧和付出;海安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广大人才的关心支持和努力奋斗。海安正成为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