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把袋子打开,取适量的艾草放进袋子里……”近日,曲塘镇和顺残疾人之家的康复活动室内,工作人员正“手把手”地指导残疾人制作香囊。
外面下着蒙蒙细雨,63岁的吉顺兰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和顺残疾人之家,开启新的一天。尽管戴着假肢又患有尿毒症,但这位乐观的老人自机构成立以来,每天都坚持骑行20多分钟前来“上班”。
“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我们对生活的斗志是坚定的。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尊严和快乐。”吉顺兰一边熟练地做着手工活儿,一边笑着说。作为最早加入的成员之一,她主动承担起“宣传员”的角色,积极带动身边的残疾朋友加入这个温暖的集体。
在和顺残疾人之家,“关爱残疾人之需,做实残疾人之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常践行的服务理念。这里科学规划了康复活动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影音室等多个功能区域,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全方位专业服务。
只见五六位残疾人围坐在工作台前专注地忙碌着。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灵巧地穿引珠饰,有的仔细地清点珠粒,还有的娴熟地编织绳结。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一条黑红相间的手链很快就完成了。
据了解,为了实现“各尽其能、共同参与”的辅助性就业目标,和顺残疾人之家除了在就业项目上挑选安全易学的手工活儿,还根据残障类型及个人特点,对每个手工项目进行工序分解和适应性改造。
“我们将手链制作分解为穿珠、数珠、打结三个工序,上肢灵活的人主要承担穿珠任务,认知能力较好的人负责数珠工作,视力障碍的人专注于打结工序。”和顺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胡志田介绍,这种更细化的分工不仅让不同残障类型的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更形成了高效协作的“微流水线”,让他们在劳动中既能获得认同感,又能感受到社会的尊重。
“每天在这里做点手工活儿,大家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心情很舒畅,虽然收入微薄,但也充满了成就感。”郜爱莲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自2023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和顺残疾人之家日均服务残疾人20余人次,每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健康讲座等特色活动。通过创新“托养+就业”的服务模式,既解决了残疾人的照护需求,又为他们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目前,曲塘镇持证残疾人2340人。我们将继续常态化开展惠残政策宣讲,重点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此外,还将优化康复服务与辅具适配,完善无障碍设施,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曲塘镇残联理事长吉亚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