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在如东黄金海岸观景台极目远眺,数千只鸻鹬类鸟成群掠过新修复的潮间带湿地,银翅划破蔚蓝水面,在阳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这片曾经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滨海湿地,如今已蝶变成一幅崭新的生态画卷。
作为江苏省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得益于系统化的修复举措,一望无际的滩涂从“荒芜之地”蜕变为“生态绿洲”,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从“围垦养殖”到“退养还湿”的觉醒
在江苏绵长的海岸线上,如东地理位置优越,坐拥得天独厚的滨海湿地资源。然而,随着沿海开发的推进与围垦养殖的发展,这片富饶的滩涂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早些年,滩涂上养殖开发多了起来,但过去随处可见的螃蟹数量却越来越少。”在海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渔民老周,回忆起曾经的景象感触颇深。2018年的生态监测显示,区域内大片盐碱地亟须治理,候鸟栖息地分布零散,底栖生物数量骤减,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转机出现在2024年,如东黄金海岸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如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迅速行动,联合江苏省海洋地质调查院、江苏省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等权威机构组建“生态智库”,对滩涂进行全面“体检”。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精准锁定潮间带生物通道不畅、盐沼生态系统退化、盐碱地利用单一化等关键问题。一场以科学为指引、以行动为支撑的“抢救式”生态修复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解锁生态修复的“硬核密码”
在这场生态逆袭中,如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秉持陆海统筹理念,以流域为纽带,串联起陆地与海洋生态脉络,构建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让陆海生态实现“双向奔赴”。
“每一片滩涂都有其专属‘生态处方’。”如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及生态修复时,道出了其中的关键秘诀。在932.53平方公里的项目区,涵盖5大工程以及9个子项目,针对潮间带、盐沼等不同生态区域,量身定制个性化修复方案,最大限度保留原生地貌和生态肌理。在潮间带,通过种植耐盐植物,筑起绿色屏障,有效遏制外来物种蔓延并让光滩焕绿,为后续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在盐沼区域,着重恢复碱蓬等本土植被,重新构建起完整的生态链,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在河口区域,通过建设生态堤岸、恢复水生植物群落,为各类水生生物创造适宜生存环境;在盐碱地改良区域实施耕湿一体化,重塑生物多样性,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谐。
“尤其是在重度盐碱化区域治理方面,我们创新推出‘生物改良+水利调控’双轮驱动修复模式。”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利用碱蓬、田菁等耐盐碱植物的发达根系固沙改土、激活土壤微生物活力,同时建设智能水利系统,精准调控地下水位,引入淡水洗盐,为植被生长“量身定制”生存环境。经过多轮治理,土壤含盐量从最初的6‰~25‰左右降至3‰以下,达到耕地标准,成为盐碱地治理的鲜活样板。
“生态修复没有捷径,唯有科学规划、久久为功。”截至目前,如东县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776.21公顷,其中盐碱地改良427.6公顷、林地提质改造3.61公顷、外来物种治理345公顷,候鸟栖息地面积实现翻倍增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形成“水陆联动、点面结合”的立体修复格局。
激活“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如今的黄金海岸,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微风拂过,水草轻柔摇曳,鱼虾在其间欢快嬉戏;成群的鸟儿翱翔天际,景象壮观,令人陶醉。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海洋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势逐步凸显,不仅珍稀濒危鸟类频频出现,鱼类品种也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生态系统也变得更加稳定平衡。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色颜值”,更激活了发展的“金色价值”。如东充分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游客们纷至沓来,赏湿地风光、观候鸟迁徙,体验田园生活;当地居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吃上了“生态饭”。同时,生态环境的优化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吸引了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落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巩固修复成果,确保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同时,进一步拓展生态修复范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更多百姓享受到生态红利。”如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荒芜滩涂”到“黄金海岸”,如东的生态修复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这片承载希望的滩涂,将继续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生态财富,也为全国同类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如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