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崇川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特色 做法入选全国典型——
全场景布局托起“原居养老”幸福梦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9 字体:[ ]

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25年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崇川区《打造全场景宜居环境 丰富适老生活供给》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样本。

作为南通主城区,崇川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2.6万人,占总人口的30.6%,其中九成老人居家养老。近年来,全区着力打造“全场景覆盖、多维度协同、精准化供给”的适老宜居城区生活环境,推动老龄服务从“单一改善”向“系统优化”转型,切实托起“原居养老”幸福梦。

适老焕新,从居家环境到公共空间

家住崇川区学田东苑的夏兰英老人和老伴都已年过八旬,因腿脚不便,家中狭小潮湿的卫生间让他们如厕和洗澡都成了冒险。了解这一情况后,崇川区民政局为他们量身实施了适老化改造:拆除卫生间老式淋浴房,打造出无障碍平面,彻底消除高低落差,降低滑倒风险;安装免打孔的马桶助力器,既避免损坏墙面,又为老人起身提供有力支撑。厨房也重新规划布局,按照便捷的动线设计,降低操作台高度,更换带有安全保护的燃气灶和标识清晰的厨电开关。“生活安心多了,做事也省力多了,真是改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谈起这次适老化改造,夏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满意”。

“小改造”承载“大幸福”。自2019年以来,崇川区大力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通过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扩充改造项目清单,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对象从最初的困难老人扩至所有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设备的使用也从床边扶手、防滑地垫、高差处扶手、换鞋凳、轮椅、助浴椅等辅具扩大到智能手环、门磁、定位器、可燃气体监测器等智能设备,极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

“政府贴一些,企业让一些,家庭添一些,让生活环境少一些‘磕磕碰碰’,多一份便利与舒心。”崇川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吴畏介绍,国标打底、特色提质,全区适老化改造推行“一户一案”精准定制,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改造3000余户。

家里需要改造,公共环境也要改造。从住宅内部到公共空间,崇川区聚焦多维度场景适老焕新。老旧小区改造中,民政与住建部门统筹协作,优化公共区域无障碍通道、加装休息座椅,推动电梯加装、楼栋阶梯改为坡道,实施楼道智能感应开关等微改造。以永兴街道为例,今年,街道新增完成改造电梯2部,19部电梯已审批改造,增设休闲座椅80余张,显著提升了环境友好度。

一综多专,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27日上午11点,走进崇川区学田街道果园社区“南川食事”社区食堂,桌椅摆放整齐,环境干净整洁,20多道诱人菜品热气升腾,已有不少居民开始用餐。“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家里不需要做饭了,两荤两素才15块钱,生活别提多便利了。”每天前来就餐的七旬独居老人张奶奶满足地说。

推进社区食堂建设,是崇川区打造家门口一站式养老、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崇川区狠抓老年人“周边、家边、身边”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一综多专”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按照“1+N”模式,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分散建设多个功能相对单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复合嵌入长、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保健等8大类22小类养老服务。目前,全区已建成16家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家长者驿家、177个社区日间照料站、11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全覆盖。

“你做事,我放心。”当90岁的徐友芳奶奶拉住陶师傅的手轻声说出这句话时,这已不仅是对一位护理员的信任,更是对“机构—社区—居家”链式养老模式的由衷肯定。居住在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中桥社区的徐奶奶长期卧床,易发生感染,来自南通申丞观音山护理院的居家服务团队,通过机构专业支撑、社区协调对接、服务直通家庭的完整链条,为她筑起了居家安心的坚实防线。

“机构、居家服务资源整合到一个链条上嵌入社区,并以此基础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实现机构养老专业化与居家、社区养老亲情化融合。”崇川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崇川区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艳霞说,“链式养老”让专业照护直通家庭。目前,全区8家综合能力较强的养老机构,延伸服务站点达140多个,16个街道有14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由品牌护理院负责运营。

智慧养老,互联网+便捷服务“濠享福”

家住崇川区新城桥街道城南新村的胡佺老人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濠享福”智慧养老微信小程序。她轻车熟路地选择了“送餐助餐”,为自己和老伴儿选定了两份营养均衡的基础快餐,并将配送时间精准预约在上午11点整。“动动手指,饭菜就能准时送到家,解决了我们老两口吃饭的大问题!”提及这项服务,老人连声称赞。

近年来,崇川区不断加快“智慧养老”建设步伐,累计投入费用1500万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先后三次升级改造,搭建了高效便捷的“濠享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养老服务便捷化、智能化、品牌化。

“这是一个面向全区老年群众及家属、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商、民政工作人员打造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崇川区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山林说,老年人或其家属可通过平台预约服务、查询信息、反馈意见,服务提供商则通过平台接收需求、调度人员、管理流程,政府部门通过平台监管质量、分析数据、制定政策,打造具有崇川特色的“系统+服务+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打开“濠享福”智慧养老微信小程序,送餐助餐、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居家保洁、陪同代办等预约模块映入眼帘。陈山林介绍,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到5000余人,线上服务老人3万余人次。“我们同时开通‘871—12345’服务热线,依托信息系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服务对象覆盖全区22.6万老年人。”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提供7×24小时应急呼叫响应服务,全区特殊困难老人可通过政府配备的SOS救助设备,实现“一键呼叫”平台应急响应。前端连接智能手环、智能门磁、智能定位、可燃气体监测器等终端设备,亦可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阿尔茨海默病等特定人群提供紧急呼救、轨迹定位、健康管理、远程监测、安全预警等服务。从生活照料、康复理疗、健康保健等基础服务,到紧急救助、居家监测、电子围栏等安全保障领域,平台不断拓展功能,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崇川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特色 做法入选全国典型——
全场景布局托起“原居养老”幸福梦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9 字体:[ ]

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25年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崇川区《打造全场景宜居环境 丰富适老生活供给》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样本。

作为南通主城区,崇川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2.6万人,占总人口的30.6%,其中九成老人居家养老。近年来,全区着力打造“全场景覆盖、多维度协同、精准化供给”的适老宜居城区生活环境,推动老龄服务从“单一改善”向“系统优化”转型,切实托起“原居养老”幸福梦。

适老焕新,从居家环境到公共空间

家住崇川区学田东苑的夏兰英老人和老伴都已年过八旬,因腿脚不便,家中狭小潮湿的卫生间让他们如厕和洗澡都成了冒险。了解这一情况后,崇川区民政局为他们量身实施了适老化改造:拆除卫生间老式淋浴房,打造出无障碍平面,彻底消除高低落差,降低滑倒风险;安装免打孔的马桶助力器,既避免损坏墙面,又为老人起身提供有力支撑。厨房也重新规划布局,按照便捷的动线设计,降低操作台高度,更换带有安全保护的燃气灶和标识清晰的厨电开关。“生活安心多了,做事也省力多了,真是改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谈起这次适老化改造,夏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满意”。

“小改造”承载“大幸福”。自2019年以来,崇川区大力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通过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扩充改造项目清单,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对象从最初的困难老人扩至所有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设备的使用也从床边扶手、防滑地垫、高差处扶手、换鞋凳、轮椅、助浴椅等辅具扩大到智能手环、门磁、定位器、可燃气体监测器等智能设备,极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

“政府贴一些,企业让一些,家庭添一些,让生活环境少一些‘磕磕碰碰’,多一份便利与舒心。”崇川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吴畏介绍,国标打底、特色提质,全区适老化改造推行“一户一案”精准定制,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改造3000余户。

家里需要改造,公共环境也要改造。从住宅内部到公共空间,崇川区聚焦多维度场景适老焕新。老旧小区改造中,民政与住建部门统筹协作,优化公共区域无障碍通道、加装休息座椅,推动电梯加装、楼栋阶梯改为坡道,实施楼道智能感应开关等微改造。以永兴街道为例,今年,街道新增完成改造电梯2部,19部电梯已审批改造,增设休闲座椅80余张,显著提升了环境友好度。

一综多专,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27日上午11点,走进崇川区学田街道果园社区“南川食事”社区食堂,桌椅摆放整齐,环境干净整洁,20多道诱人菜品热气升腾,已有不少居民开始用餐。“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家里不需要做饭了,两荤两素才15块钱,生活别提多便利了。”每天前来就餐的七旬独居老人张奶奶满足地说。

推进社区食堂建设,是崇川区打造家门口一站式养老、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崇川区狠抓老年人“周边、家边、身边”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一综多专”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按照“1+N”模式,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分散建设多个功能相对单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复合嵌入长、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保健等8大类22小类养老服务。目前,全区已建成16家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家长者驿家、177个社区日间照料站、11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全覆盖。

“你做事,我放心。”当90岁的徐友芳奶奶拉住陶师傅的手轻声说出这句话时,这已不仅是对一位护理员的信任,更是对“机构—社区—居家”链式养老模式的由衷肯定。居住在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中桥社区的徐奶奶长期卧床,易发生感染,来自南通申丞观音山护理院的居家服务团队,通过机构专业支撑、社区协调对接、服务直通家庭的完整链条,为她筑起了居家安心的坚实防线。

“机构、居家服务资源整合到一个链条上嵌入社区,并以此基础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实现机构养老专业化与居家、社区养老亲情化融合。”崇川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崇川区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艳霞说,“链式养老”让专业照护直通家庭。目前,全区8家综合能力较强的养老机构,延伸服务站点达140多个,16个街道有14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由品牌护理院负责运营。

智慧养老,互联网+便捷服务“濠享福”

家住崇川区新城桥街道城南新村的胡佺老人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濠享福”智慧养老微信小程序。她轻车熟路地选择了“送餐助餐”,为自己和老伴儿选定了两份营养均衡的基础快餐,并将配送时间精准预约在上午11点整。“动动手指,饭菜就能准时送到家,解决了我们老两口吃饭的大问题!”提及这项服务,老人连声称赞。

近年来,崇川区不断加快“智慧养老”建设步伐,累计投入费用1500万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先后三次升级改造,搭建了高效便捷的“濠享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养老服务便捷化、智能化、品牌化。

“这是一个面向全区老年群众及家属、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商、民政工作人员打造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崇川区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山林说,老年人或其家属可通过平台预约服务、查询信息、反馈意见,服务提供商则通过平台接收需求、调度人员、管理流程,政府部门通过平台监管质量、分析数据、制定政策,打造具有崇川特色的“系统+服务+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打开“濠享福”智慧养老微信小程序,送餐助餐、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居家保洁、陪同代办等预约模块映入眼帘。陈山林介绍,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到5000余人,线上服务老人3万余人次。“我们同时开通‘871—12345’服务热线,依托信息系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服务对象覆盖全区22.6万老年人。”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提供7×24小时应急呼叫响应服务,全区特殊困难老人可通过政府配备的SOS救助设备,实现“一键呼叫”平台应急响应。前端连接智能手环、智能门磁、智能定位、可燃气体监测器等终端设备,亦可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阿尔茨海默病等特定人群提供紧急呼救、轨迹定位、健康管理、远程监测、安全预警等服务。从生活照料、康复理疗、健康保健等基础服务,到紧急救助、居家监测、电子围栏等安全保障领域,平台不断拓展功能,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