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日,天刚蒙蒙亮,启东市南阳镇永兴村的条条泯沟内,绿油油的菱叶铺满河面,73岁村民徐平兰戴着大斗笠、划着特制大木盆,采摘今年的首批小红菱。她熟练地将菱株从水里提起,判断其是否成熟,将成熟的红菱采下放到盆内,再将菱株放回水面。“判断红菱有没有成熟,看菱角的颜色、大小,再凭手感。”徐平兰种植红菱已有30多年,她笑着说,鲜嫩的红菱可以生吃,成熟的可以蒸或煮,各有各的风味。一个多小时,色泽鲜艳的小红菱铺满了木盆,“今天大概采了30斤。”徐平兰划着木盆上岸,再将小红菱拉到家中清洗干净,“再过10天左右,第二批就可以摘了。”
永兴村种植小红菱已有60余年,1962年,村民卫炳希偶然买到小红菱秧带回村,在村里的泯沟内种植,村民们都认为这个品种的菱角特别好吃,带到集市上也很好卖。于是,在卫炳希的带动下,周边村民们利用村内的河道一起种植。记者从木盆里挑出一个较为鲜嫩的菱,剥去外皮,里面是白生生的菱角,咬上一口——清甜脆爽,煮熟的小红菱虽褪去了美丽的红衣,但口感软糯清香,各有风味。
“小红菱好种也难种。”郁翠平是卫炳希的儿媳,她告诉记者,小红菱不需要特意播种,第一年种下后,每年来不及采摘的熟菱便会落到淤泥里,第二年便会自动长出。每年清明前后,菱叶便会浮出水面;六月,菱叶间会开出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八月中旬至中秋节前后,是小红菱的采摘期,视当年的成长情况,可采摘三至五个批次。这期间,必须定期清理其他水生植物,采摘期凌晨四五点就要出门。而且种了菱就无法养鱼,一是怕鱼会吃菱角的根系,二是菱叶铺满水面后,鱼会因缺氧难以存活。但相对于种植其他农作物,小红菱打理难度较小,价格较高,以郁翠平家一亩多的红菱为例,一年约有五六千元收入。
“小红菱可以在永兴村安家落户,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村干部孙赛燕是土生土长的永兴村人,从小就看着家里的长辈采菱。她介绍,村里共有400多条泯沟和7条横河,泯沟与横河相通,水系发达且多为活水,十分适合种植水生植物。这些年来,永兴村的小红菱有了名气,每年八月中旬,便会有人上门来收菱。2010年,在村民的提议下,永兴村成立了“小红菱经济合作社”,探索“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研发”的管理模式。
“因为批发价格较低,大部分村民仍坚持自己采菱自己卖。”郁翠平说,小红菱种植户普遍超过60岁,每天大早采完菱,便会骑上电动车到周边几个镇上售卖。“到汇龙镇要45分钟,到海复镇、近海镇要半小时左右。”“头批红菱生的大概七八元,熟的约十元,等到大批上市,价格会降到五元、三元。”76岁的黄德平种植小红菱约有50年了,“我们最希望的是在家门口把菱卖个不错的价钱。”
“永兴村小红菱虽然在周边打响知名度,但放眼南通全市,知道的还不多。”孙赛燕告诉记者,种植高峰期时,永兴村约有3000户种植户,面积超过700亩,今年,小红菱种植面积已减少至400多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卖不出价格。“对永兴村人而言,每年八月大家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一口小红菱。”她说,如何帮大家壮大小红菱产业已成为永兴村的重点项目。她曾做过市场调研,启东和南通市区,小红菱的单价超过十元;在网上,加上运费,小红菱可以卖到十五六元一斤。“只靠村民零售,很难将价格提高。”孙赛燕说,目前,永兴村注册了“小红菱”抖音号,并计划邀请本镇或邻镇的乡村主播,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讲好永兴村小红菱的故事。对于种植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永兴村将积极吸引中青年人加入,优化种植人员年龄结构。“未来,我们持续优化合作社运作,建立更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在销售上,积极开拓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拓宽销路,让小红菱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