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上半年,通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指导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标准化,超前谋划、扎实推进,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上半年通州农业经济特点
(一)农业增加值增幅保持平稳增长。
上半年,通州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5.51亿元,同比增加1.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4%。实现农业增加值29.05亿元,增加1.09亿元,可比增长1.3%。
分行业看,种植业实现增加值16.77亿元,增长3.3%,占全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7%,占比接近六成。种植业增加值的较快增长,得益于近年来农业规模化的推进,以及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林业实现增加值0.49亿元,增长0.2%。畜牧业实现增加值2.89亿元,下降6.6%。受当前正在开展的“263”专项整治行动影响,大量养殖场搬迁或关停,是导致畜牧业增加值下降的重要原因。渔业实现增加值6.60亿元,增长0.4%。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增长1.1%。
(二)夏收粮油产量一增一减。
1.夏收粮食产量增长。
今年上半年,全区夏粮播种面积(预计,下同)49.47万亩,同比增加1.10万亩,增长2.3%;夏粮综合亩产347公斤,增加8公斤,增长2.4%;夏粮总产17.18万吨,增加0.79万吨,增长4.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9.30万亩,增加1.41万亩,增长3.7%;小麦亩产382公斤,增加10公斤,增长2.7%;小麦总产15.01万吨,增加0.92万吨,增长6.5%。蚕豌豆播种面积9.27万亩,增加0.04万亩,增长0.4%;蚕豌豆亩产198公斤,与去年持平;蚕豌豆总产1.84万吨,增长0.5%。
2.油菜籽产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油菜籽不再托市收购,且油菜籽无法实现机械化收割,费时费工,种植的相对效益越来越低,油菜籽种植面积延续下降趋势。上半年,全区油菜籽播种面积22.95万亩,同比减少6.45万亩,下降21.9%;油菜籽亩产227公斤,增加2公斤,增长0.9%;油菜籽总产5.21万吨,减少1.41万吨,下降21.2%。
(三)蔬菜播种面积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棚、温室等蔬菜设施农业项目稳步推进,加上蔬菜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的意愿也不断提高。上半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6.39万亩,同比增加1.05万亩,增长6.8%。
(四)畜牧业生产下降趋势明显。
随着“263”畜禽综合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陆续搬迁及关停,畜牧业产量进一步下降。
1.生猪出栏量小幅上涨。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24.42万头,同比增加0.21万头,增长0.9%。生猪存栏26.34万头,同比减少0.97万头,下降3.6%。能繁母猪存栏2.18万头,同比减少0.23万头,下降9.5%。今年以来,生猪出栏价格一路下跌,从年初约15元/公斤,跌至5月底的约10.5元/公斤,跌幅较大。6月份出栏价略上涨至约11元/公斤,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2.家禽存出栏降幅均较大。上半年,全区家禽出栏423.6万羽,同比减少70.7万羽,下降14.3%;存栏340.5万羽,同比减少64.7万羽,下降16.0%;禽肉产量0.37万吨,下降14.0%;禽蛋产量0.80万吨,下降15.3%。
3.山羊养殖热情低,存出栏双降。上半年,全区山羊出栏14.22万只,同比减少2.48万只,下降14.9%;存栏17.73万只,减少3.17万只,下降15.2%。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农资、种子、人工、运输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粮食价格不涨反跌,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畜牧业发展约束趋紧。
一是生产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禁养区及限养区面积逐步扩大,养殖产能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全区畜牧业生产保持下降趋势,长期处在低位徘徊,短期内对我区畜禽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生产不利影响。
(三)规模经营缺乏经验,技术含量低。
大部分耕地由种植大户或者合作社承包连片种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粗放式经营比较严重,大部分作业仍靠以往的种植经验进行,规模种植多而不精,技术含量较低,对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应对能力较差,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一)推进信息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价格监管能力。
积极建设农业生产信息体系,切实解决农户市场信息把握、农业技术支持及开拓销售渠道等问题,降低农业风险。要采取措施预防价格异常的波动,保证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防止人为操纵市场,炒作价格。同时,要严格监管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保证农业生产成本的稳定。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主要农产品的直补力度,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畜牧业发展品质。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畜牧业发展品质。一是建立生猪储备制度,生猪生产预警机制等指导生猪生产和销售,理顺供需关系,保持肉价稳定,努力降低养殖风险。二是在目前畜禽养殖场个数减少、畜禽养殖数量下降的情况下,畜牧业发展要在畜禽品质上做文章,争创畜禽产品品牌,大力提高畜禽产品品质,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大力培植现代化规模畜禽养殖场,既提高了规模养殖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
(三)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指导水平,不断提高种植效益。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技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提升种植户生产效率,增强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稳定提高种植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