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秋九月,乡村大地处处硕果盈枝、活力奔涌。9月22日,如东县委书记杨万平,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邵锋等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实地观摩全县乡村振兴推进成果,通过看亮点、找差距、谋发展,动员全县上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乘势而上,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技术,如何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掘港街道以实践给出答案:通过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链,让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走进掘港街道,投资8833万元的国家融合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建设热度扑面而来。5166平方米的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全面落成,内部功能分区清晰可见,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电商中心、职业农民实训场所、农产品检测中心、如东特色农产品展示及科普中心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现代农业的“智慧雏形”。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让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更将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待正式运营,中心将助力融合园成为新型农民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分享产业增值的“红利”。
不远处的冷链集散中心项目建有冷藏库、分拣中心,配备4条果蔬烘干线及相关配套设施,每年能为相关村增加72万元村营收入,更带动周边精品葡萄产业从“零散种植”走向“规模发展”。如今,这里不仅是农产品的“保鲜仓”,更是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源”,周边不少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吸引外地技术人才加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技赋能,为农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在曹埠镇应泉村的蔬果花卉种苗中心,高效智能温室大棚连绵成片,棚内培育的蔬菜幼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目前,种苗中心已全部建成,未来3至5年,有望实现年供苗1亿多株,成为华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品牌种苗中心,带动并服务种植户2000多户。在这里,一颗颗小小的种苗,正孕育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大豫镇聚焦西兰花产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科研创新、打响特色品牌,让这一“小蔬菜”长成了富民兴村的“大产业”。目前,大豫镇西兰花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产能达10.43万吨,带动925户农户稳定增收。随着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深入推进,大豫镇成功培育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5个西兰花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大豫西兰花”已成为区域农业的闪亮名片。
绿色,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长沙镇富盐村菌菇项目现场,棚内双孢菇正在播种期,“每张高标准大棚可年产出双孢菇、草菇达3.5万斤。”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二期创新性地在菌菇大棚间隙及配套用房屋顶铺设了6兆瓦光伏发电板,今年5月已顺利并网发电;同时,项目方还积极探索“光伏板下种蘘荷”的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复用。在这里,“菌菇+光伏”“蘘荷+光伏”的立体发展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实现了“农”“光”互补、效益叠加,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产业“旺起来”,更要让群众“笑起来”。作为传统渔业村,长沙镇三民村自2021年启动整体搬迁,如今已实现全村村民签约安置,昔日的“小渔村”摇身变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社区”。整齐美观的住宅楼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 “一站式”服务,温馨便捷的邻里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从“渔村”到“社区”的转变,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提档升级,更是民生服务的全面覆盖,让村民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让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在城中街道丁杨村,7780亩高标准农田勾勒出“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图景。田间,22.56公里暗渠与37.85公里排水渠构建起“暗灌、明排”的科学灌溉排水体系;3座一体化智能泵站依托远程控制系统,实现精准调控灌溉;3.5公里宽阔平坦的机耕路,让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通行无阻,实现农业生产 “耕、种、收、管”全程机械化。丁杨村的实践,让“良田”真正变成了“丰产田”“致富田”。
观摩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从智慧农业的蓬勃兴起到冷链物流的高效运转,从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到渔民新村的幸福变迁,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处处喜人的变化,生动展现了如东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学习先进经验、补齐发展短板,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如东的沃野田畴绽放更多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