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皋:“国字号”鲜品上市 田畴间藏着丰收“密码”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5-08-28 字体:[ ]

初秋的如皋市下原镇,田间地头藏着一抹特别的生机,白里透绿的蘘荷从泥土中探出头,已正式进入采摘旺季。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垄间,指尖轻掐、俯身采收,将新鲜的蘘荷整理归置,田埂上的欢声笑语与筐中饱满的蘘荷相映,勾勒出一幅“丰”景与“钱”景交织的画卷。

蘘荷,又名茗荷、野姜,既是餐桌上的时令鲜蔬,也是药典里的养生好物。它的价值,在下原镇白李社区的土壤里被藏得扎实——这里的土壤富硒,且当地农户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种植习惯,让长出的蘘荷自带“天然底气”:剥开外层薄衣,内里的茎秆细嫩饱满,凑近闻有股清冽的香气,入口更是脆嫩多汁,味道比普通产区的蘘荷更显浓郁。也正因这般品质,“下原蘘荷”早早拿下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国字号”名片。

在白李社区,蘘荷早不是“稀罕物”。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能瞥见它的身影——墙角的小块空地、菜园的边角地带,几丛蘘荷郁郁葱葱,成了村民生活里的“标配”。“这东西好得很,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对肠胃也好,家里人常吃。”居民袁洪一边整理刚采的蘘荷一边说,自家种的蘘荷极少拿去卖,大多是朋友邻里来串门时,随手采上一把分着吃,“洗干净切好,用百叶一拌,或者跟黄豆炒着吃,带点清香,吃惯了就离不了。”

作为下原镇蘘荷种植最集中的区域,白李社区如今已有超500亩的种植规模。每到采收季,这里便成了如皋及周边地区的蘘荷“集散中心”。收购商从八月初就守在村里,“一开始量少,一天也就收个十几二十斤,现在一天能收两百多斤了。就是这东西‘挑天气’,天太热、温度高,出土的就少。”她算着账,眼下送到市场的收购价虽比上市初期的30元一斤降了些,但也能维持在十几元一斤,“不愁卖,懂行的都来抢。”

为啥种植的人逐年多了,价格还能稳住?村民们都知道,蘘荷看着长在夏天,实则是“娇贵脾气”——既怕干又怕热,更经不住晒。“春天得勤浇水,不然土一干就长不好;油菜收完了,得把油菜壳铺在垄上遮着,保墒又防晒。”袁洪指着自家菜地说,种在树荫下的蘘荷长得水灵,没遮没挡的地块,稍晒几天就蔫了,“伺候它得细着心,不是随便撒把种子就能丰收的。”

不过,蘘荷的“娇贵”也有短板:每年就3个月采摘期,摘下来放冰箱冷藏,最多也就能存20天。为了让这“宝贝”走得更远,白李社区已开始盘算长远路,接下来不仅要优化种植技术,还会琢磨保鲜妙招,更要探索深加工路子,“不管是做成腌菜,还是提炼成特色产品,总得让它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既能‘运得出’,更能让村民持续‘卖得好’。”

田埂上的采收还在继续,筐里的蘘荷带着泥土的湿气,透着新鲜的生机。这抹“白里透绿”的鲜品,正从下原镇的田间,慢慢走进更多人的餐桌,也让“国字号”的招牌在丰收的季节里,越擦越亮。

如皋:“国字号”鲜品上市 田畴间藏着丰收“密码”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5-08-28 字体:[ ]

初秋的如皋市下原镇,田间地头藏着一抹特别的生机,白里透绿的蘘荷从泥土中探出头,已正式进入采摘旺季。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垄间,指尖轻掐、俯身采收,将新鲜的蘘荷整理归置,田埂上的欢声笑语与筐中饱满的蘘荷相映,勾勒出一幅“丰”景与“钱”景交织的画卷。

蘘荷,又名茗荷、野姜,既是餐桌上的时令鲜蔬,也是药典里的养生好物。它的价值,在下原镇白李社区的土壤里被藏得扎实——这里的土壤富硒,且当地农户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种植习惯,让长出的蘘荷自带“天然底气”:剥开外层薄衣,内里的茎秆细嫩饱满,凑近闻有股清冽的香气,入口更是脆嫩多汁,味道比普通产区的蘘荷更显浓郁。也正因这般品质,“下原蘘荷”早早拿下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国字号”名片。

在白李社区,蘘荷早不是“稀罕物”。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能瞥见它的身影——墙角的小块空地、菜园的边角地带,几丛蘘荷郁郁葱葱,成了村民生活里的“标配”。“这东西好得很,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对肠胃也好,家里人常吃。”居民袁洪一边整理刚采的蘘荷一边说,自家种的蘘荷极少拿去卖,大多是朋友邻里来串门时,随手采上一把分着吃,“洗干净切好,用百叶一拌,或者跟黄豆炒着吃,带点清香,吃惯了就离不了。”

作为下原镇蘘荷种植最集中的区域,白李社区如今已有超500亩的种植规模。每到采收季,这里便成了如皋及周边地区的蘘荷“集散中心”。收购商从八月初就守在村里,“一开始量少,一天也就收个十几二十斤,现在一天能收两百多斤了。就是这东西‘挑天气’,天太热、温度高,出土的就少。”她算着账,眼下送到市场的收购价虽比上市初期的30元一斤降了些,但也能维持在十几元一斤,“不愁卖,懂行的都来抢。”

为啥种植的人逐年多了,价格还能稳住?村民们都知道,蘘荷看着长在夏天,实则是“娇贵脾气”——既怕干又怕热,更经不住晒。“春天得勤浇水,不然土一干就长不好;油菜收完了,得把油菜壳铺在垄上遮着,保墒又防晒。”袁洪指着自家菜地说,种在树荫下的蘘荷长得水灵,没遮没挡的地块,稍晒几天就蔫了,“伺候它得细着心,不是随便撒把种子就能丰收的。”

不过,蘘荷的“娇贵”也有短板:每年就3个月采摘期,摘下来放冰箱冷藏,最多也就能存20天。为了让这“宝贝”走得更远,白李社区已开始盘算长远路,接下来不仅要优化种植技术,还会琢磨保鲜妙招,更要探索深加工路子,“不管是做成腌菜,还是提炼成特色产品,总得让它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既能‘运得出’,更能让村民持续‘卖得好’。”

田埂上的采收还在继续,筐里的蘘荷带着泥土的湿气,透着新鲜的生机。这抹“白里透绿”的鲜品,正从下原镇的田间,慢慢走进更多人的餐桌,也让“国字号”的招牌在丰收的季节里,越擦越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