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沃野新篇春潮涌 振兴路上步履坚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4-22 字体:[ ]

夜色中,智能温控系统守护着萌芽的种子;拂晓时分,无人机航拍的绿色麦田已构成数字农情图谱;午后骄阳下,物联网溯源系统正指引着“一粒粮”从智慧车间到百姓餐桌的旅程……海安呈现的春景,生动演绎着传统农耕智慧与数字创新的有机融合。

2月25日,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海安召开,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与未来展望,全面掀起数字乡村建设新热潮。智能农业APP、村级事务“码上办”、智慧养殖平台等在活动中展示的数字化应用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时隔一个月,数字农业的成效在春耕一线再次生动呈现。3月下旬,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海安召开,智能农机与返青麦苗共舞的“科技春耕”场景成为焦点。夕阳映照下,无人机编队作业形成的彩虹雾幕,象征着传统农事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从政策部署到田间落地,一幅智慧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海安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 春耕生产有“大脑”

3月24日下午,艳阳高照。位于城东镇的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麦田里,小麦已长到膝盖高度,微风一吹绿浪翻滚。“这是镇麦12品种,去年11月中旬播种,现在到了拔节长穗期。”季和农业负责人刘林介绍,通过智慧化农场模式,田间管理更加精准高效。通过前期管理,麦田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当前需要重施拔节孕穗肥,严防倒春寒和小麦赤霉病。刘林边说边走进农机仓库,上百包南粳9108水稻种子码放整齐,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靠墙依次停放。刘林告诉记者,即将投入使用的是一套全自动集中育秧流水线,包含浸种拌种、粉土、秧盘制作、暗化催芽等环节,可以实现自动上盘、自动铺土、自动落种、自动覆土、自动洒水、自动叠盘,每小时可以生产1600—1800个秧盘。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构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摆到更高的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李堡镇育苗中心的自动化育苗床上,新育的菜苗生机勃勃。该蔬菜智能育苗中心占地2亩,其种苗繁育以海安市的季节时令作物为中心,同时满足规模主体生产的需求。这里不仅涵盖了大宗蔬菜,还培育了各种特色种苗,其服务范围广泛,能够满足海安李堡周边6000亩左右种植户的育苗需求。

近年来,我市积极促进数实融合,推进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传统产业耕种收各环节、产加销各领域、上下游各层面全方位智能化改造。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智慧棚室改造、无人农场试点等举措,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场景。同时加快智能农机推广,拓展农用无人机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农业建设持续放样全省。

创新驱动

产业链条穿“新衣”

近年来,海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海安正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群鱼、一根丝”五大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开发与品牌化运营。

在蚕桑产业领域,海安市龙头企业积极创新,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曲塘镇增鑫蚕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化喂食流水线,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和研发优质饲料,既保障了蚕茧质量,又降低了养殖成本。鑫缘集团推广的全龄工厂化养蚕模式打破季节限制,2024年带动安徽潜山市槎水镇中畈蚕桑产业园户均增收6000元。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考察该产业园时,对科技赋能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鑫缘集团董事长储呈平表示,将持续以“海安茧”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了新思路。康德蛋业通过智能化升级和创新研发,从鸡蛋中提取溶菌酶、蛋黄免疫球蛋白等高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研发部负责人朱新鹏介绍,公司正进一步提升卵磷脂等功能性物质的提取技术,目标是将蛋黄粉中的卵磷脂含量从1%提高到1.3%,使一枚鸡蛋的深加工价值提升数倍。

饲料生产领域也不断创新突破。江苏天成科技集团南通饲料有限公司通过“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设备智能化、数据可视化。其高档饲料智能制造车间入选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较传统工厂降低用工成本50%,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企业年设计产能达60万吨,为稳产保供注入新动力。

此外,海安市还通过建立大米生产核心基地、挖掘大豆油料种植潜力、推进水产良种体系建设等措施,全面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同时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加快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业态融合

农田变身“致富地”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在雅周镇海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L25品种的脆甜果实与L45品种的硕大莓果交相辉映,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支持的盆栽技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科技农业的夺目光彩。今年首年挂果即实现亩产2000斤的佳绩,预计三年后丰产期亩产将突破2500斤。这里正悄然上演着“一颗蓝莓撬动多元经济”的生动实践——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田间,孩子们在研学课堂辨认果型,电商直播间里秒杀的订单不断刷新。这种“种植基地+采摘体验+电商物流”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每亩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李堡镇杨庄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弥漫着菌菇特有的清香。自去年11月播种以来,经过科学培育,今年产量同比增长20%—30%,平均亩产稳定在800斤左右,高产田块更是突破1000斤,亩产值约3万元,创下历史新高。羊肚菌采摘期从每年3月上旬持续至4月中旬。翠红家庭农场创新构建的“二八销售法则”正释放巨大能量:20%的鲜菌通过农旅采摘直供周边高端餐饮,80%的烘干产品通过供销系统进入长三角商超。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带动4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广袤的田野上,大葱、菜薹等传统作物同样演绎着新故事。依托县镇村三级客货邮体系,清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摆上城市餐桌;乡村振兴社区学院培训的“新农人”们,正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展示“从田间到灶台”的全过程;菜花田成大地艺术景观,吸引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传统农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地生根,一幅更具想象力的发展图景正在海安展开。海安市大力促进农村消费,支持连锁经营深度布局,发挥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场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通过健全县镇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快村级物流服务站点建设。实施“数商兴农”行动,组织直播助农、产销对接,不断扩大“两新”政策受益面。同时,积极推动农文旅项目串点连线成链,做好“乡产、乡食、乡宿、乡游”文章,创响休闲农业品牌,加快建设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站在新的起点上,乡村振兴的乐章愈发激昂。当科技农业的智慧之光遇见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当绿色产业的蓬勃朝气融入文旅融合的创新基因,这片希望的田野正书写着“村强民富”的时代答卷。在这里,每一颗果实都诉说着产业变革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共同富裕的脉搏,绘就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沃野新篇春潮涌 振兴路上步履坚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4-22 字体:[ ]

夜色中,智能温控系统守护着萌芽的种子;拂晓时分,无人机航拍的绿色麦田已构成数字农情图谱;午后骄阳下,物联网溯源系统正指引着“一粒粮”从智慧车间到百姓餐桌的旅程……海安呈现的春景,生动演绎着传统农耕智慧与数字创新的有机融合。

2月25日,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海安召开,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与未来展望,全面掀起数字乡村建设新热潮。智能农业APP、村级事务“码上办”、智慧养殖平台等在活动中展示的数字化应用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时隔一个月,数字农业的成效在春耕一线再次生动呈现。3月下旬,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海安召开,智能农机与返青麦苗共舞的“科技春耕”场景成为焦点。夕阳映照下,无人机编队作业形成的彩虹雾幕,象征着传统农事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从政策部署到田间落地,一幅智慧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海安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 春耕生产有“大脑”

3月24日下午,艳阳高照。位于城东镇的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麦田里,小麦已长到膝盖高度,微风一吹绿浪翻滚。“这是镇麦12品种,去年11月中旬播种,现在到了拔节长穗期。”季和农业负责人刘林介绍,通过智慧化农场模式,田间管理更加精准高效。通过前期管理,麦田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当前需要重施拔节孕穗肥,严防倒春寒和小麦赤霉病。刘林边说边走进农机仓库,上百包南粳9108水稻种子码放整齐,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靠墙依次停放。刘林告诉记者,即将投入使用的是一套全自动集中育秧流水线,包含浸种拌种、粉土、秧盘制作、暗化催芽等环节,可以实现自动上盘、自动铺土、自动落种、自动覆土、自动洒水、自动叠盘,每小时可以生产1600—1800个秧盘。

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构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摆到更高的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李堡镇育苗中心的自动化育苗床上,新育的菜苗生机勃勃。该蔬菜智能育苗中心占地2亩,其种苗繁育以海安市的季节时令作物为中心,同时满足规模主体生产的需求。这里不仅涵盖了大宗蔬菜,还培育了各种特色种苗,其服务范围广泛,能够满足海安李堡周边6000亩左右种植户的育苗需求。

近年来,我市积极促进数实融合,推进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传统产业耕种收各环节、产加销各领域、上下游各层面全方位智能化改造。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智慧棚室改造、无人农场试点等举措,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场景。同时加快智能农机推广,拓展农用无人机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农业建设持续放样全省。

创新驱动

产业链条穿“新衣”

近年来,海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海安正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群鱼、一根丝”五大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开发与品牌化运营。

在蚕桑产业领域,海安市龙头企业积极创新,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曲塘镇增鑫蚕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化喂食流水线,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和研发优质饲料,既保障了蚕茧质量,又降低了养殖成本。鑫缘集团推广的全龄工厂化养蚕模式打破季节限制,2024年带动安徽潜山市槎水镇中畈蚕桑产业园户均增收6000元。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考察该产业园时,对科技赋能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鑫缘集团董事长储呈平表示,将持续以“海安茧”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了新思路。康德蛋业通过智能化升级和创新研发,从鸡蛋中提取溶菌酶、蛋黄免疫球蛋白等高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研发部负责人朱新鹏介绍,公司正进一步提升卵磷脂等功能性物质的提取技术,目标是将蛋黄粉中的卵磷脂含量从1%提高到1.3%,使一枚鸡蛋的深加工价值提升数倍。

饲料生产领域也不断创新突破。江苏天成科技集团南通饲料有限公司通过“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设备智能化、数据可视化。其高档饲料智能制造车间入选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较传统工厂降低用工成本50%,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企业年设计产能达60万吨,为稳产保供注入新动力。

此外,海安市还通过建立大米生产核心基地、挖掘大豆油料种植潜力、推进水产良种体系建设等措施,全面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同时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加快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业态融合

农田变身“致富地”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在雅周镇海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L25品种的脆甜果实与L45品种的硕大莓果交相辉映,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支持的盆栽技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科技农业的夺目光彩。今年首年挂果即实现亩产2000斤的佳绩,预计三年后丰产期亩产将突破2500斤。这里正悄然上演着“一颗蓝莓撬动多元经济”的生动实践——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田间,孩子们在研学课堂辨认果型,电商直播间里秒杀的订单不断刷新。这种“种植基地+采摘体验+电商物流”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每亩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李堡镇杨庄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弥漫着菌菇特有的清香。自去年11月播种以来,经过科学培育,今年产量同比增长20%—30%,平均亩产稳定在800斤左右,高产田块更是突破1000斤,亩产值约3万元,创下历史新高。羊肚菌采摘期从每年3月上旬持续至4月中旬。翠红家庭农场创新构建的“二八销售法则”正释放巨大能量:20%的鲜菌通过农旅采摘直供周边高端餐饮,80%的烘干产品通过供销系统进入长三角商超。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带动4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广袤的田野上,大葱、菜薹等传统作物同样演绎着新故事。依托县镇村三级客货邮体系,清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摆上城市餐桌;乡村振兴社区学院培训的“新农人”们,正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展示“从田间到灶台”的全过程;菜花田成大地艺术景观,吸引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传统农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地生根,一幅更具想象力的发展图景正在海安展开。海安市大力促进农村消费,支持连锁经营深度布局,发挥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场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通过健全县镇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快村级物流服务站点建设。实施“数商兴农”行动,组织直播助农、产销对接,不断扩大“两新”政策受益面。同时,积极推动农文旅项目串点连线成链,做好“乡产、乡食、乡宿、乡游”文章,创响休闲农业品牌,加快建设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站在新的起点上,乡村振兴的乐章愈发激昂。当科技农业的智慧之光遇见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当绿色产业的蓬勃朝气融入文旅融合的创新基因,这片希望的田野正书写着“村强民富”的时代答卷。在这里,每一颗果实都诉说着产业变革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共同富裕的脉搏,绘就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