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秋的田野,金色稻浪在秋风中翻滚。眼下,海安56万亩水稻迎来集中收割季,一片片稻田里,农机往来穿梭,运粮车络绎不绝,随处可见抢收稻谷的繁忙景象。
在开发区戚庄村九余家庭农场,800多亩水稻已进入收割旺季,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割稻、脱粒、清选一气呵成,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地涌入随行的运粮车。
“最近机器连轴转,估计一个多星期就能收完!”农场负责人仲秀年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指着刚过磅的稻谷笑道。海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部分田块进行了实地测产,该农场4亩抽样田块亩产650公斤,产量不错。
在开发区新立村袍泽家庭农场,5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稻浪间来回穿梭,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看着饱满的稻谷倾泻而出,农场负责人仲从连脸上写满喜悦:“我今年种了300多亩水稻,5台机器齐下,两天就能收完!”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的好收成,“亩产1300多斤,比去年足足增了100多斤,收成确实不错!”
“今年水稻增产已成定局,预计较去年提升5%左右。”海安市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肖军治拿着测产记录介绍,尽管遭遇阶段性高温,但利好因素更为突出:首先是秧苗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实施秧苗素质提升和育秧能力评价行动,今年水稻亩穗数较去年增加11%以上,为高产筑牢根基;其次是中后期气象条件有利,昼夜温差适宜,主导品种“南粳9108”灌浆充足,结实率大幅提高。
此外,技术服务精准到位,良种补贴、关键期技术培训和抗灾减灾举措环环相扣,确保增产技术落地见效。作为江苏水稻主栽品种,“南粳9108”在海安表现尤为亮眼,这种荣获全国优质稻食味金奖的品种,不仅产量潜力大,且软糯清香,冷后不硬,成为“海安大米”的核心原粮。肖军治透露,实测的两块田亩产出炉,分别达到650公斤和700公斤,印证了该品种在当地的适配性。
丰收的背后,是海安对高产优质片区建设的持续深耕。2025年,海安市依托省级水稻高产优质片区建设项目,重点打造雅周镇、开发区、高新区3个水稻高产优质片区,总面积3.15万亩。依托海安西南、高新区、开发区三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重点推进水稻秧苗素质提升和育秧能力评价行动。今年,海安市参与育秧素质评价的3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共有275家,水稻面积近18万亩,对控减直播稻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同时,引导项目建设的300多家种植大户探索应用海安数字农场管家微信小程序,做到示范田全部上图,实现从“技术指导到户”发展到“技术指导到田”。
“我们把专家的理论产量变成了农户的实际产量。”肖军治表示,全市水稻已全面开镰,农业部门正指导种植户抓住晴好天气抢收烘干,确保“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在手”。从早熟的“国庆稻”到连片的晚熟粳稻,海安正以连年增产的实绩,续写水稻单产连续领跑全省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