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机械化还田为主、“五化”利用为辅,我市每年400多万吨秸秆走上全链条、高值化转型路——
“草垛垛”成了“香饽饽”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7 字体:[ ]

丰收时节的江海平原,稻田里藏着别样风景。在如东袁庄镇赵港村的田垄上,几台秸秆打捆机轰鸣穿梭,将散落的秸秆吸入机身,转瞬之间,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秸秆草垛便整齐排列在田间。

“用之则利,弃之为害”。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南通全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超409万吨,曾几何时,这些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成为农户的“心头难”。如今,南通逐步构建起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为辅的多元格局,昔日弃之不用的“草垛垛”,正通过一条全链条、高值化的转型之路变成“香饽饽”,并串联起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具的产业链。

有处可去 有利可图

构建“多元联动”收储链条

11月11日,如东县苴镇街道虹元村的秸秆加工厂房内机器轰鸣。在铺网针刺流水线上,一块块淡黄色的“秸秆毯”次第涌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整理、打包,空气中草木清香弥漫。“今年村里7000多亩水稻秸秆通过搂草机、打捆机统一收集,全运到这里织成‘地毯’了!”虹元村党总支书记张亚军说。

秸秆变“毯”,要闯“三关”。新收的稻秆需先在60℃—80℃的车间里发酵7天,历经杀菌、杀虫卵的净化后,再经揉草机精细加工将含水量降至30%左右,最后在铺网针刺流水线上“编织”成型。

表面看似普通的“草制品”,实则暗藏生态玄机。张亚军拿起一块样品介绍,目前村里生产两种规格的秸秆毯,使用场景丰富。其中,30×60厘米的适合做秧田基质盘,传统的育秧过程每亩地需取200多斤土,费工不说还破坏耕层,而秸秆毯只需铺在秧盘底部作基质,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不仅能增强秧苗根系盘结力,还能缩短缓苗期,即便腐烂也能滋养作物,每亩平均能节约50多元的成本。1米见宽的秸秆毯则更适合铺在果园作为地膜使用,不仅能在夏天给土壤降温、抵御酷暑,还能保湿抑草、防火灾,加密加厚后还可作为宠物垫,实现“一毯多用”。

当前,虹元村已建成了集秸秆离田打捆、仓储、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自今年9月投产以来,生产线日均产出1万多张秸秆毯,预计年消耗5000—10000吨秸秆,每吨秸秆毯的效益可达1500元。“秸秆毯性价比高,已和苴镇多家种植大户达成合作,后续村里还将联合江苏农科院研发自动上秧盘技术,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在张亚军的规划里,秸秆的价值还能再挖。

虹元村的“小循环”是全市秸秆产业链收储、加工、销售“大联动”的缩影。从村域到工厂,当前,南通已构建起“镇有收储点、县有加工厂、市有产业链”的三级体系,每一根秸秆都能找到“好去处”。

在如东景源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80余亩生产及堆放场地上,93台套专业机械设备覆盖从田间打捆到打包运输、加工生产全流程,8台立式打包机、10台田间大型圆捆打捆机实现秸秆从回收到转运的高效衔接,确保秸秆“离田即打包”,2条切碎生产线与2条制粒生产线则保障了多元化加工需求。

当前,合作社采用“公司+经纪人+合作社”模式,500余名秸秆清运经纪人联动起田间与市场,构建起了“田间回收—集中加工—全国销售”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秸秆不仅可以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盐碱地与沙漠改良,也能制成草食动物饲料,或成为造纸、制板、乙醇生产等工业领域的直接原料。目前,合作社年收集处理秸秆近3万吨,产品远销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田间秸秆售卖+就近务工就业”的双重增收路径。

科技赋能 价值跃升

解锁“五化利用”高值场景

如果说完善的收储体系解决了秸秆“有处去”的基础难题,那么持续的技术创新则破解了秸秆“值不高”的产业瓶颈。

在如东县祥胜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各色草炭土堆成小山,合作社负责人朱君骏抓起一把草炭土摩挲,不同配比的草炭土触感各异,有的细碎绵软,有的含颗粒如沙。

朱君骏解释,新鲜收割的秸秆需先历经60余天的破碎陈化,与10余种发酵菌种、氮元素配比后,经高温腐熟半月,再经指标检测调整与二次陈化,才能完成从“田间草料”到“人工草炭土”的蜕变。而这条蜕变之路,祥胜合作社走了14年。

作为南通最早专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专业合作社之一,自2011年成立以来,祥胜合作社就从事秸秆颗粒压块生产,2015年转型秸秆草纤维产业化,投资建成了5条生产线,产品应用于浙江和西北地区的边坡绿化、防沙固沙、土壤改良等领域,近几年受秸秆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效益时好时坏。

“必须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2022年,朱君骏看到了东北黑土禁采政策带来的市场机遇,坚定了研发人工草炭土的方向,但水稻秸秆盐分高的“硬伤”,让研发一度陷入僵局。

2020年,依托浙江大学环境研究学院的技术支持,合作社成功突破水稻秸秆盐分降解技术瓶颈。“现在一袋7公斤的草炭土能卖到9块钱,比秸秆草纤维翻了好几番!”如今,其草炭土产品广泛应用于园艺种植与生态修复,年消纳秸秆2万吨,也为东北黑土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南通方案”。

目前,祥胜合作社已配备秸秆离田打包、清运、纤维加工、草炭土生产等专业设备30余台套,通过“秸秆—发酵—草炭土”产业链模式,与周边市县种植基地建立“营养土供应+秸秆回收”双向合作,形成闭环运营。

在海安市普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秸秆的“旅程”更是实现了“全循环、零浪费”。走进生产车间,完全看不到传统加工秸秆的粉尘飞扬。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这是2021年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发成功稻、麦、玉米秸秆纤维分离的新工艺。

在特定温湿度环境下,加入生物酶制剂,再通过机械搓揉,轻松实现秸秆纤维与碳元素、糖类、蛋白类营养物质等“温柔分离”,产出的纤维浆提供给造纸生产厂家作为原料,其他成分则与畜禽粪便一起发酵用于沼气发电,沼渣和沼液还能作为生态农业的优质有机肥料反哺农田。同时,秸秆制纤维过程中需要的蒸汽由沼气发电余热提供,将秸秆全流程“吃干榨尽”,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发电—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的完美闭环。

目前,公司日消纳秸秆22吨,秸秆收集范围覆盖三个镇5万亩,当前已形成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发电—种植业秸秆生产非木纸浆—有机肥生产(沼渣沼液)—农作物施用优质沼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品牌销售”的综合利用模式。

一方秸秆 多方共赢

打通“生态+”绿色财富链

从田间废弃物到“五化”秸秆产品,从单一利用到循环增值,南通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变废为宝”,而是构建起一条“生态+产业+富民”的绿色财富链,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在南通天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25亩堆放秸秆场地里,各类秸秆处理设备一应俱全:11台套小方捆打捆机、4台套圆捆打捆机、1台套秸秆打包粉碎加工一体机、5台套抓草机,还有一套智能纳米膜堆肥发酵系统。“我们主要提供打捆离田运输加工一条龙服务,年处置秸秆5000吨,这些秸秆经分类加工后,会变成食用菌辅料、动物饲料、育秧基质和有机肥料,实现全量利用、多元转化。”公司负责人孙洪箭介绍。

公司流转了1500亩的土地,同时服务周边6个村的秸秆收储,探索出“内部消化、全量利用、多元转化”的高值化路径。针对周边散户农田,公司建立“政府引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机制,专业队伍田间打捆回收,按质量分级为高值利用把好第一关。

质量上乘的秸秆经粉碎、发酵、灭菌,搭配麸皮制成食用菌基质;菌菇采收后,剩余基料还田作有机肥,形成农业小循环。质量稍次的秸秆则与废菌料、禽畜粪便等混合,调节含水量后用纳米膜覆盖好氧发酵,20天即可高效腐熟,控味提质,最终产出优质基质或有机肥。

在通州区丰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眼前是一个个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秸秆堆,这些秸秆经过粉碎、打包,变成大大的“包裹”,经过40多天的发酵,它们将成为奶牛的“口粮”。

公司负责人景丽华忙着与经纪人对接,对运过来的秸秆过磅称重。“公司采用目前国内领先的秸秆饲料化技术路线,与现代牧业、蒙牛乳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手订单充足。”景丽华说,公司有着稳定的“秸秆经纪人”,在石港镇建立了80人的秸秆经纪人队伍,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秸秆运输队”。

产业链的延伸,最终落脚于群众受益。

“以前没人要的‘废品’,现在成了能赚钱的‘香饽饽’!”石港镇村民张铁均笑着说,他在合作社当搬运工,一天能挣100多元。更多的共赢故事在不断书写:例如,祥胜合作社培养农民经纪人60余人,“合作社+经纪人+收储点+农户”的收储模式直接带动152名成员年均增收4万元,辐射周边500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近年来,南通因地制宜构建秸秆收储利用体系,鼓励收储大户、经纪人与利用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秸秆多元化高效利用,稳步实施机械化还田,全面提升秸秆收集、转运、贮存与综合利用能力,并积极培育规模利用主体。据统计,全市现有规模利用主体144个,秸秆收储能力实现全面跃升,让秸秆真正成为撬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财富。

机械化还田为主、“五化”利用为辅,我市每年400多万吨秸秆走上全链条、高值化转型路——
“草垛垛”成了“香饽饽”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7 字体:[ ]

丰收时节的江海平原,稻田里藏着别样风景。在如东袁庄镇赵港村的田垄上,几台秸秆打捆机轰鸣穿梭,将散落的秸秆吸入机身,转瞬之间,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秸秆草垛便整齐排列在田间。

“用之则利,弃之为害”。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南通全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超409万吨,曾几何时,这些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成为农户的“心头难”。如今,南通逐步构建起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为辅的多元格局,昔日弃之不用的“草垛垛”,正通过一条全链条、高值化的转型之路变成“香饽饽”,并串联起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具的产业链。

有处可去 有利可图

构建“多元联动”收储链条

11月11日,如东县苴镇街道虹元村的秸秆加工厂房内机器轰鸣。在铺网针刺流水线上,一块块淡黄色的“秸秆毯”次第涌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整理、打包,空气中草木清香弥漫。“今年村里7000多亩水稻秸秆通过搂草机、打捆机统一收集,全运到这里织成‘地毯’了!”虹元村党总支书记张亚军说。

秸秆变“毯”,要闯“三关”。新收的稻秆需先在60℃—80℃的车间里发酵7天,历经杀菌、杀虫卵的净化后,再经揉草机精细加工将含水量降至30%左右,最后在铺网针刺流水线上“编织”成型。

表面看似普通的“草制品”,实则暗藏生态玄机。张亚军拿起一块样品介绍,目前村里生产两种规格的秸秆毯,使用场景丰富。其中,30×60厘米的适合做秧田基质盘,传统的育秧过程每亩地需取200多斤土,费工不说还破坏耕层,而秸秆毯只需铺在秧盘底部作基质,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不仅能增强秧苗根系盘结力,还能缩短缓苗期,即便腐烂也能滋养作物,每亩平均能节约50多元的成本。1米见宽的秸秆毯则更适合铺在果园作为地膜使用,不仅能在夏天给土壤降温、抵御酷暑,还能保湿抑草、防火灾,加密加厚后还可作为宠物垫,实现“一毯多用”。

当前,虹元村已建成了集秸秆离田打捆、仓储、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自今年9月投产以来,生产线日均产出1万多张秸秆毯,预计年消耗5000—10000吨秸秆,每吨秸秆毯的效益可达1500元。“秸秆毯性价比高,已和苴镇多家种植大户达成合作,后续村里还将联合江苏农科院研发自动上秧盘技术,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在张亚军的规划里,秸秆的价值还能再挖。

虹元村的“小循环”是全市秸秆产业链收储、加工、销售“大联动”的缩影。从村域到工厂,当前,南通已构建起“镇有收储点、县有加工厂、市有产业链”的三级体系,每一根秸秆都能找到“好去处”。

在如东景源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80余亩生产及堆放场地上,93台套专业机械设备覆盖从田间打捆到打包运输、加工生产全流程,8台立式打包机、10台田间大型圆捆打捆机实现秸秆从回收到转运的高效衔接,确保秸秆“离田即打包”,2条切碎生产线与2条制粒生产线则保障了多元化加工需求。

当前,合作社采用“公司+经纪人+合作社”模式,500余名秸秆清运经纪人联动起田间与市场,构建起了“田间回收—集中加工—全国销售”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秸秆不仅可以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盐碱地与沙漠改良,也能制成草食动物饲料,或成为造纸、制板、乙醇生产等工业领域的直接原料。目前,合作社年收集处理秸秆近3万吨,产品远销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田间秸秆售卖+就近务工就业”的双重增收路径。

科技赋能 价值跃升

解锁“五化利用”高值场景

如果说完善的收储体系解决了秸秆“有处去”的基础难题,那么持续的技术创新则破解了秸秆“值不高”的产业瓶颈。

在如东县祥胜秸秆能源化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各色草炭土堆成小山,合作社负责人朱君骏抓起一把草炭土摩挲,不同配比的草炭土触感各异,有的细碎绵软,有的含颗粒如沙。

朱君骏解释,新鲜收割的秸秆需先历经60余天的破碎陈化,与10余种发酵菌种、氮元素配比后,经高温腐熟半月,再经指标检测调整与二次陈化,才能完成从“田间草料”到“人工草炭土”的蜕变。而这条蜕变之路,祥胜合作社走了14年。

作为南通最早专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专业合作社之一,自2011年成立以来,祥胜合作社就从事秸秆颗粒压块生产,2015年转型秸秆草纤维产业化,投资建成了5条生产线,产品应用于浙江和西北地区的边坡绿化、防沙固沙、土壤改良等领域,近几年受秸秆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效益时好时坏。

“必须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2022年,朱君骏看到了东北黑土禁采政策带来的市场机遇,坚定了研发人工草炭土的方向,但水稻秸秆盐分高的“硬伤”,让研发一度陷入僵局。

2020年,依托浙江大学环境研究学院的技术支持,合作社成功突破水稻秸秆盐分降解技术瓶颈。“现在一袋7公斤的草炭土能卖到9块钱,比秸秆草纤维翻了好几番!”如今,其草炭土产品广泛应用于园艺种植与生态修复,年消纳秸秆2万吨,也为东北黑土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南通方案”。

目前,祥胜合作社已配备秸秆离田打包、清运、纤维加工、草炭土生产等专业设备30余台套,通过“秸秆—发酵—草炭土”产业链模式,与周边市县种植基地建立“营养土供应+秸秆回收”双向合作,形成闭环运营。

在海安市普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秸秆的“旅程”更是实现了“全循环、零浪费”。走进生产车间,完全看不到传统加工秸秆的粉尘飞扬。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这是2021年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发成功稻、麦、玉米秸秆纤维分离的新工艺。

在特定温湿度环境下,加入生物酶制剂,再通过机械搓揉,轻松实现秸秆纤维与碳元素、糖类、蛋白类营养物质等“温柔分离”,产出的纤维浆提供给造纸生产厂家作为原料,其他成分则与畜禽粪便一起发酵用于沼气发电,沼渣和沼液还能作为生态农业的优质有机肥料反哺农田。同时,秸秆制纤维过程中需要的蒸汽由沼气发电余热提供,将秸秆全流程“吃干榨尽”,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发电—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的完美闭环。

目前,公司日消纳秸秆22吨,秸秆收集范围覆盖三个镇5万亩,当前已形成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发电—种植业秸秆生产非木纸浆—有机肥生产(沼渣沼液)—农作物施用优质沼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品牌销售”的综合利用模式。

一方秸秆 多方共赢

打通“生态+”绿色财富链

从田间废弃物到“五化”秸秆产品,从单一利用到循环增值,南通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变废为宝”,而是构建起一条“生态+产业+富民”的绿色财富链,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在南通天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25亩堆放秸秆场地里,各类秸秆处理设备一应俱全:11台套小方捆打捆机、4台套圆捆打捆机、1台套秸秆打包粉碎加工一体机、5台套抓草机,还有一套智能纳米膜堆肥发酵系统。“我们主要提供打捆离田运输加工一条龙服务,年处置秸秆5000吨,这些秸秆经分类加工后,会变成食用菌辅料、动物饲料、育秧基质和有机肥料,实现全量利用、多元转化。”公司负责人孙洪箭介绍。

公司流转了1500亩的土地,同时服务周边6个村的秸秆收储,探索出“内部消化、全量利用、多元转化”的高值化路径。针对周边散户农田,公司建立“政府引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机制,专业队伍田间打捆回收,按质量分级为高值利用把好第一关。

质量上乘的秸秆经粉碎、发酵、灭菌,搭配麸皮制成食用菌基质;菌菇采收后,剩余基料还田作有机肥,形成农业小循环。质量稍次的秸秆则与废菌料、禽畜粪便等混合,调节含水量后用纳米膜覆盖好氧发酵,20天即可高效腐熟,控味提质,最终产出优质基质或有机肥。

在通州区丰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眼前是一个个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秸秆堆,这些秸秆经过粉碎、打包,变成大大的“包裹”,经过40多天的发酵,它们将成为奶牛的“口粮”。

公司负责人景丽华忙着与经纪人对接,对运过来的秸秆过磅称重。“公司采用目前国内领先的秸秆饲料化技术路线,与现代牧业、蒙牛乳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手订单充足。”景丽华说,公司有着稳定的“秸秆经纪人”,在石港镇建立了80人的秸秆经纪人队伍,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秸秆运输队”。

产业链的延伸,最终落脚于群众受益。

“以前没人要的‘废品’,现在成了能赚钱的‘香饽饽’!”石港镇村民张铁均笑着说,他在合作社当搬运工,一天能挣100多元。更多的共赢故事在不断书写:例如,祥胜合作社培养农民经纪人60余人,“合作社+经纪人+收储点+农户”的收储模式直接带动152名成员年均增收4万元,辐射周边500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近年来,南通因地制宜构建秸秆收储利用体系,鼓励收储大户、经纪人与利用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秸秆多元化高效利用,稳步实施机械化还田,全面提升秸秆收集、转运、贮存与综合利用能力,并积极培育规模利用主体。据统计,全市现有规模利用主体144个,秸秆收储能力实现全面跃升,让秸秆真正成为撬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财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