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设村地处隆政街道北部,353省道穿村而过,是典型的纯农业村。曾经村集体缺乏支柱性产业,经济基础薄弱。如何盘活乡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建设村探索出“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努比亚黑山羊养殖为突破口,让“羊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日,记者前往隆政街道建设村25组的黑山羊生态养殖场探访。刚踏入场区,21座规整有序的标准化羊舍大棚便率先映入眼帘,耳畔间“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养殖场负责人张正宽正忙着给黑山羊添喂饲料,棚内的黑山羊个个活力十足,处处彰显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
“努比亚黑山羊可是个‘宝贝品种’,不仅抗热性强、市场需求旺,而且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质更是细嫩无膻、风味独特,很受消费者青睐。”谈及养殖品种,张正宽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经过近20年的深耕,如今养殖场的黑山羊存栏量稳定在6000只左右。不过,这些羊大多从四川引进,刚到村里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因此日常护理必须格外精细。
“小羊刚回来那阵,我们专门喂玉米皮、蚕豆壳、花生秧这些易消化的饲料,还会搭配调理药物;在日常保健、疫苗接种等方面,也有一套专业的护理流程。”张正宽看着棚内的羊,眼神里仿佛透露着照料“孩子”般的细致。他说,等到小羊生长四五个月,就会逐步添加黄豆、秸秆、花生等饲料,待体重110斤左右时,便会销往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据了解,这座羊场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7.36万元收入,约占村营总收入的8%,同时张正宽还积极参与慈善捐款,以产业收益反哺乡村建设。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羊场也为村民搭建了就业增收的平台。“村里不少年龄偏大、干不了重活的乡亲,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活儿。现在固定在羊场工作的村民有10来个,大家对这份工作都很满意。”张正宽说。不仅如此,羊场还长期收购周边村民种植的玉米、豆粕,以及秸秆、菜籽壳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饲料——这一举措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帮村民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的难题,实现了“企业降本、村民增收” 的双赢。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村还依托羊场推出“羊来驿家”扶弱帮困项目。村“两委”班子牵头,通过摸排村民劳动能力、综合素质等情况,筛选出12名重点帮扶对象并建立专属档案,每年为他们赠送2头羊进行饲养;同时制定“1+1”精准服务清单,每月上门回访、开展一次养羊技术辅导,在适宜季节帮助成年羊配种,确保帮扶对象真正掌握养殖技能。“我们连续好几年配合村里给特困户送羊,羊生病了我们上门诊治,他们养的羊产了小羊我们负责回收,养大的羊就让他们自己卖钱增收。”张正宽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失业群体、低收入人群带来直接收益超12万元,让村民实实在在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偶遇了正要下班的村民朱益凤。她骑着电动三轮车,准备回家给家人做晚饭,脸上是满足的笑容:“在羊场工作特别好,活儿不算辛苦,离家又近,每个月还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