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正式公布2025年新会员名单,在海海安籍作家周花荣、周荣广双双入选。至此,在海工作生活的海安籍中国作协会员已达9人;而从海安走出、如今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坛的中国作协会员,早已不计其数。
“中国文学之乡”海安的沃土上,又一批文学新枝蓬勃生长。萦绕这片土地的文学氛围,也愈发醇厚绵长。
海安的文学火种,何以跨越岁月、薪火相传?回溯作家们的创作历程,能读懂那份深埋心底、从未褪色的文学坚守;探寻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更能感知那份浸润其间、托举创作的深厚力量。
坚守与深耕
作家的文学初心与乡土情怀
75岁的周荣广,与文学的缘分已跨越60余载。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尚在探索前行,十几岁的周荣广每日穿梭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繁重的农活填满了生活,书本于他而言都是稀罕物。累了、乏了,他最爱围在大人身边听四大名著的故事,那些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在他心里悄悄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种子终究长成了大树。从教师岗位退休15年来,周荣广出版了10部电影文学剧本、5部文学专著。“散文、小说、诗歌我都能写,可偏偏选了电影文学剧本这冷门又难啃的硬骨头。”周荣广常这样自嘲。遗憾的是,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至今没有一部搬上大银幕。但这不曾浇灭他的创作热情,他笔下的文字,不为名利所扰,只为心中那份对文学的纯粹热爱。
如今,周荣广依然坚守于海安乡土之间,忙着将他2020年出版的小说《小凉山之恋》中海安宁蒗支教团的故事,写作为30万字的长篇小说《索玛花》,参与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征集。他想用这部作品,歌颂那些为中国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海安教育者,更想让更多人听见海安的故事,让海安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
谈及创作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绩,周荣广总不忘感恩生命里的“引路者”:他们是物资匮乏年代里,愿意借书予他阅读的邻里乡亲;是创作初期,耐心帮他修改稚嫩剧本的文化工作者;而最该感谢的,还有家乡海安——这片孕育他、滋养他的土地,始终是他创作的底气与归宿。
此次与周荣广一同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的周花荣,聊起家乡海安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激。
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能获得今天的成就与认可,离不开海安深厚的文学底蕴。也许是家乡的风土早已融入血脉,这份对故土的深情,也自然而然地流淌进了他的作品里,成了他写作的“根”。
周花荣先后在各级媒体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诗集《沉默的岁月》《燃烧的岁月》,长篇小说《风中的等候》《终极目标》《渔家灯火》《逐梦绿野》等。长篇小说《渔家灯火》获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即将出版发行的乡村振兴题材的长篇小说《鸭荡湾》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二十批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
若说家乡的风土是周花荣文学创作的“根”,那么生活与工作实践便是其文学创作的“脉”。早年在新闻一线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后来在教师、机关单位等不同岗位上的工作实践,更让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理解。这些宝贵的生活阅历,也让他的诸多作品始终带着生活本真的质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现实的温度与厚度。
身为海安市作家协会主席,周花荣表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海安作家协会的成员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一起擎起海安‘文化强市’的大旗,在‘中国文学之乡’的土壤上不断深耕。”多年来,他积极推动海安文学事业发展,组织各类文学活动,为海安培育文学新人、营造文学氛围贡献着力量。
沃土育新苗
海安多维举措厚植文学生态
海安文学的繁荣,向来不是作家的孤军奋战,更离不开这片土地对文学创作的悉心培育。近年来,海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海安“中国文学之乡”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系统构建起支持文学生长与传播的完整生态。
以空间换书香,将阅读的星火布成燎原之势。海安已建成覆盖城乡的阅读网络,包括图书馆总分馆18个、城市书房5家、文化馆总分馆11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31个。与此同时,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慧源书城泛书房已举办320余期“慧源夜校”,连同精彩演读会等活动,共同构筑了全城阅读网络的坚实基底。
以活动聚人气,让书香成为城市跃动的脉搏。“书香海安·阅见未来”全民阅读季已举办至第15届,通过书籍市集、有奖竞答、阅读分享等形式,让书香弥漫全城。2024年以来,马伯庸、陈朗、毕飞宇等知名作家相继到访海安,与市民读者面对面分享交流,推动“文学大咖讲”走向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与写作在海安蔚然成风。
培育文学新锐,于网络空间激荡创作浪潮。去年年初,“海安市网络文学谷”揭牌,汇聚起一批本土青年网络作家,涌现出卓牧闲、暗魔师、顾小白等领军人物,孵化优秀作品20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被转化成影视剧,播放量突破30亿次。时至年末,卓牧闲的作品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回归乡野沃土,让文学创作永葆蓬勃生机。今年初春,李堡镇联合《诗刊》社等机构发起的“李堡诗歌文化计划”,面向全球招募诗人驻留。刘亮程、李少君等近30位诗人、作家齐聚李堡采风交流,并走进海安高级中学举办“文学之乡大咖讲·作家进校园”系列讲座。以诗为媒,乡村振兴拥有了诗意动能。
拓宽传播路径,为文学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在市委宣传部牵头领导下,“海安文学—紫石苑”微信公众号创立并持续推送本土文学精品,成为连接广大读者的重要桥梁。今年8月,“海安文学·未来作家”青少年创作大赛通过该公众号发布征稿启事,收到超1000份投稿。年轻创作者以真挚笔触记录家乡变迁与时代风貌,展现出海安文学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厚植文化生态,以文学之盛引领百艺繁荣。《海安市青墩文学艺术奖奖励办法》《海安市原创文艺精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先后修订出台,形成了激励创作的有效机制。今年5月,随着“汪政工作室”揭牌与523文化产业园改造提升项目签约,集创作交流、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综合平台正式落成,为海安文化全面繁荣注入了全新活力。
从完善创作配套设施,到举办文学交流活动,再到鼓励优秀文学创作,一系列举措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每一颗热爱文学的心灵,不断点燃在海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激情,让“中国文学之乡”这面大旗,在海安新时代的春风里高高飘扬。
文学的春天,永远在路上。这春天,是个人梦想与城市情怀的双向奔赴。今日之海安,新枝萌发,正孕育着一个又一个文学奇迹。未来,想必会有更多心向文学的人,在这里扎根、成长,让“中国文学之乡”的芬芳,飘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