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盏盏路灯照亮村民的回家路,一条条坦途连通千家万户,一餐餐热饭温暖独居老人的幸福“食”光……在栟茶镇,一系列关乎百姓日常的“微小”变化,绘就出一幅生动的民生幸福图景。
这一切,源于2020年开启的基层民主创新实践。五年来,栟茶镇人大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创新履职模式,在监督助推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基础上,率先探索实施村级民生“微实事”项目,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小确幸”汇聚“大幸福”
连日来,栟茶镇大窑村栟引路两侧一派忙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组装灯杆、调试光伏板,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道路旁渐次立起。“等这路灯亮起来,咱们老百姓夜里出来散步、上夜班再也不用摸黑了,心里踏实多啦!”村民吴志群站在一旁看着施工进度,脸上笑开了花。
这条连接村与镇区的主干道,去年完成拓宽后因缺少亮化工程,成了村民夜间出行的“心病”。“人大代表走访时,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路灯问题。”大窑村党总支书记蔡向东说,从收集诉求到讨论方案,再到9月招投标,整个过程高效通畅,预计11月中旬完工,“装了路灯、铺了草坪、修了路田分隔带,总投资9万元的‘小事’,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这样的温暖画面,五年间在栟茶镇随处可见。
陈湾村修复了10个居民小组的18处破损路段,村民不再“绕着坑走”;杨堡村应急修复了2000米破损渠道,保障农田用水;新庄村、竹园村安装百余盏路灯;浒澪村为独居老人修通入户水泥路;三星村建起爱心食堂,茗海社区改扩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以前头疼的事一件件解决了,真是办到了心坎上!”村民们朴素的称赞,成为“微实事”最鲜活的注脚。
这是一场“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的生动实践。五年来,栟茶镇累计实施项目61件,覆盖基础设施、养老服务、生态治理等领域,总投资超650万元,镇财政专项安排预算305万元,2024年实现全镇15个村(居)全覆盖。据悉,微实事项目资金规模控制在10万元左右,镇政府每项补助5万元,其余通过代表募集或村投资解决。
“民生微实事项目作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补充,关注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发挥了人大代表在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方面的作用,促进了政府为民办实事更加精准有效。”栟茶镇副镇长殷培培表示,“自从2020年推进该项目以来,镇政府全力配合,列入政府专项预算确保资金落实。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抓好民生微实事项目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听民声”助推“落地实”
正午时分,三星村老年助餐点里暖意融融,老人们正有序排队、刷脸支付,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饭菜。
“新建小区入住后,人大代表走访发现老人们‘吃饭凑合、娱乐缺乏’。”栟茶镇三星村党委副书记缪春慧介绍,“在了解到附近有闲置房屋后,代表们立即提议设立老年助餐点和睦邻活动点,申报人大民生微实事工程,利用政府支持和村级资金进行装修,购置家具设备,组织志愿者活动,为老人生活娱乐提供便利。”如今,这个助餐点每天服务二三十位老人,60到79岁老人每餐8元,80岁以上6元,志愿者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民生“微实事”的生命力,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
每月11日是全镇5个代表小组的“固定工作日”,代表们以代表工作站为单位,2至3人一组走村入户,接待选民、察看现场、跟踪进度,确保民意渠道畅通。
2020年初,第二代表组冯小利、姜天等代表在竹园、新庄、兴镇村走访时,听到群众反映“夜间没路灯,上下班不安全”后,迅速推动亮化工程落地;2022年,第四代表组康亚忠、丁松柏在港头村走访时,村民抱怨“大明沟垃圾恶臭”问题,代表及时上报促进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立项实施;2021年古镇开发建设中,第五代表组代表听到居民“保留凤凰台雕塑”的呼吁后,协调古镇开发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迁址保护方案,让老地标留在百姓身边。
“民生微实事项目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栟茶镇人大主席蔡建军表示,2020年,镇人大表决通过的《栟茶镇“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办法(暂行)》,为这项创新实践提供了制度支撑。镇人大不断创新制度设计,完善主席团议事制度、代表之家例会制度,加强联网监督平台、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机关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严监督”保障“实效显”
“食堂饭菜合胃口,有鱼有肉有蔬菜,工作人员态度也好。在这儿还能跟大家聊天,比家里热闹!”在三星村老年助餐点,81岁的缪启兰赞不绝口,“如果觉得菜不合口味,反映后他们也会调整。”
这份满意的背后,是镇人大细致入微的监督保障。为持续保障服务质量,镇人大代表定期走访食堂,了解饭菜供应,询问老人意见。
项目落地不是终点,监督环节不可或缺。近年来,栟茶镇人大把“全程督责”作为关键,建立“代表全程督、群众实时看、政府严把关”的监管体系,确保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人大代表是监督的“主力军”。2021年竹园村推进党史文化阵地工程时,具备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沈志相代表,全程跟进监督,严把施工质量;兴灶村水产产业交易公共服务中心项目推进过程中,第四代表组代表不仅督进度,还主动沟通协调电力、水务部门解决施工难题,保证工程如期竣工。
项目竣工后,镇人大组织代表和选民共同参与工程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评议,客观公正地对项目实施效果予以评价,形成书面材料报镇人大主席团。同时,明确责任代表在项目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实行跟踪监督,形成良性的长效管护机制。
规范透明的流程让“微实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五年来,代表主动认领项目、募集社会资金,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好经验”推动“全域兴”
“‘民生微实事’虽‘微’,却承载着大民生。栟茶镇的经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样本,值得推广。”在今年人大重点工作部署会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树建将推广“民生微实事”列为全年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今,栟茶这一“好经验”已在全县开花结果。各镇(区、街道)人大迅速行动,组织代表深入村组、社区、企业调研走访,广泛征集民意,建立起“收集—会商—筛选—实施—监督”全流程工作机制。各地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确定并推进142件投资不大、当年完成、代表全程参与、选民直接受益的民生项目,涵盖基础设施提质、公共服务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养老托育保障等领域,镇(区、街道)安排奖补资金1336.41万元。
“栟茶镇‘民生微实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蒋树建评价,“把‘决定权’交给群众、‘监督权’交给代表,让民生项目更精准贴心,既提升了群众幸福感,也增强了基层治理活力。”
微光成炬,实事暖心。栟茶镇的“微实事”实践,诠释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内涵。
“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会一直办下去。”蔡建军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实施成效,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内涵,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栟茶焕发别样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