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启东市东海镇丰利村的南通市级非遗项目——启东虎头土布鞋有点忙,短短8天内,小小虎头鞋先后“飞”往上海、广州、贵州等地,参加了9场展览。今年,土布鞋还走出国门,登上法国巴黎博览会、参加中泰建交50周年庆暨南通特色产品推介会,以其可爱的外观、纯手工技艺受到青睐。名不见经传的丰利村还因为虎头鞋迎来了第一批国际游客。
然而,这个乡村瑰宝的制作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经过挖掘、保护、托举、传承,虎头鞋重获新生,并在今年4月入选南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虎头鞋最讲究、最费工夫的就是虎头,这个虎眉两边要对称,眼睛要有神……”来到丰利村虎头鞋工作室,陈秀兰正坐在缝纫机前做鞋垫。一手持剪刀,一手拿起布料在眼前端详一番,便拿起剪刀“咔嚓咔嚓”熟练地剪出鞋底,手稳得出奇。如果不是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崔健介绍,很难想到,眼前这位笑容满面、动作灵活的老人已经87岁。
丰利村虎头鞋因虎头短须、虎作猫状而自成一派,极具地方特色。“我12岁就学做虎头鞋,已经做了70多年。”陈秀兰笑着告诉记者,小小一双虎头鞋,工艺可一点都不简单,有打袼褙、做鞋底、绣虎脸等十余道工序,即便熟练工也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都穿虎头鞋,这是老一辈对小孩子美好的祝福。”崔健是土生土长的丰利村人,他告诉记者,虎头鞋在丰利的寓意是驱邪保平安、长命百岁。随着时间的推移,虎头鞋逐渐淡出大家的生活。
“再不保护,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崔健说。丰利村是经济薄弱村,也是传统农业村。水稻、小麦是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和经济来源,但沟壑纵横的田野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困难重重——村里共有376条泯沟、5条横河、3条四级河道。如何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崔健想到了村里的民俗特色——虎头鞋。2018年,村干部们走访时发现,像陈秀兰这样掌握虎头鞋制作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于是,村里开始积极挖掘人才组建技艺传承队伍,搭建平台宣传虎头鞋。
2022年,第一书记沈赛娜来到丰利村,与一心想要保护这项传统技艺的崔健一拍即合。“缺人手,缺资金,缺载体。”村干部们带着鞋子跑月子中心,联系新闻媒体,寻求上级部门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丰利虎头鞋重回大众视线。村干部四处搜罗老土布,注入蓝印花布、芦飞花布、蓝格子布、老蓝布等江海元素,打造出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丰利虎头鞋。
去年3月27日,在共建单位——启东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丰利村拿出两间办公用房,打造成丰利虎头鞋文化展示馆,并在陈秀兰老人家设立丰利虎头鞋工作室。“有了这两个载体,我们丰利虎头鞋就像有了‘家’。”崔健笑着说。走进展示馆,一双双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虎头鞋随处可见,纷繁复杂的工序通过图片和视频一一呈现。“没想到,虎头鞋也能有个展示馆,我80多岁了还能有工作室。”陈秀兰老人说。两个场馆的开放,不仅让虎头鞋有了展示的平台,更让村民们对学做虎头鞋有了信心。
去年11月,在下一任第一书记周铭铭来丰利村报到时,丰利虎头鞋已经成为启东小有名气的文化品牌,但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去年12月,在启东市妇联的牵线搭桥下,启东媳妇、章镇布艺的创始人钟小英来到丰利村。“我老公也是穿着虎头鞋长大的。”钟小英告诉记者,“让家乡瑰宝被更多人看见,是我们的使命。”
与章镇布艺牵手后,丰利虎头鞋正式走上国内、国际展台。今年3月,虎头鞋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亮相,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两个月后,虎头鞋亮相巴黎博览会,受到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很多外国人被虎头的神韵吸引,觉得它很有中国文化的神秘感。”钟小英说,200多件香囊、挂件、小包等虎头文创产品开展4天就售罄,10多双虎头鞋被抢购一空。
“乡村虎头鞋也能走俏时尚之都!”这个消息让村干部们振奋不已,也让陈秀兰等手艺人为之骄傲。“只有虎头鞋,产品和适用对象太单调了。”周铭铭说,工作室相继开发了虎头鞋车挂、艾草香囊、土布足球等文创产品。6月,一批外国游客来到丰利村打卡,并兴致勃勃地体验虎头鞋制作。作为南通特产,虎头鞋还在“苏超”会场亮相。
“其实虎头鞋元素和我们的国风非常搭,我们要开发年轻人喜欢的虎头鞋。”钟小英说,她正和设计师开发虎头鞋成人绣鞋、拖鞋等产品。
今年,丰利村成立启东丰利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培养出一支老、中、青三代20多人的文化传承队伍。丰利虎头鞋累计在上海、深圳、巴黎、曼谷等地参展28次,虎头鞋及周边文创销售额超过4万元。诞生于乡野的虎头鞋,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