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近年来,城中街道如华村聚焦公共空间治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资产资源治理为突破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逐步呈现……
日前,走进如华村如东扶海家庭农场,一眼望去,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稻田连绵起伏。农场负责人蔡军介绍,再有二十多天,他种植的水稻将迎来收获。“今年是我规模种植的第二年了,去年如华村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就从村里的产权交易平台流转了100多亩地。目前长势良好,今年应该有个好收成。”在地头忙碌的蔡军满怀希望地说道。
据了解,如东扶海家庭农场的欣欣向荣,是如华村系统谋划、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如华村党总支书记蔡冬介绍,去年,村里通过土地平整、废沟废塘填埋、拆旧拆废、明渠改暗渠、规范土地流转等措施,新增了可利用耕地689亩,收回的集体土地1286亩,并及时登记纳入“三资”平台管理,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线上交易,实现了2024年村集体收入从68万元到455万元的大步跨越,可持续性村营收入达374.5万元,同比增收320.8万元。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旱涝‘排灌难’、机械‘操作难’、生产‘管理难’、产能‘提高难’的‘四难’问题,既有利于提高粮食种植产量,也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蔡冬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化的农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农田耕作、播种、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而信息化的应用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农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实时了解天气情况、市场行情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2024年,如华村完成验收8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如华村的粮食种植面积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5%。
“过去,家里的田地这里一块、那里一角,种点水稻耕种要三四天,辛苦得很!”对于“差田”与“良田”的区别,如华村粮食种植户顾小苏深有感触,“现在好了,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能够推广机械化种植,种田轻松多了,省时又省力!”在如今的如华村,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过去,由于土地分散、碎片化严重,农民们的耕作方式多以小农经济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然而,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们可以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而承包经营则使得这些经营主体能够集中连片地经营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带来了诸多好处。”蔡冬难掩内心喜悦地说道。
如今,如华村不仅重新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振兴,也真正实现了农村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村里还将经济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2024年治理河道5.3公里,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我们村里重点治理河道5.3公里,解决了淤积塌方、垦坡种植、阻水生物丛生等问题。采取打桩护坡,绿化美化等措施,治理后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接下来,村里投入约200万元正用于河道治理及如华老街整治,继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蔡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