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海安市城建集团启动城区新华河、新通扬河、曹平河、立新河、红光河5条主要河道救生设施增设工作,加快安装救生爬梯、T型柱、救生圈、救援绳等防溺水设备,为市民安全再添保障。
据了解,2023年以来,根据海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和防汛工作的相关部署,市住建局陆续在城区范围内的翻身河、洋港河、小焦港河和通扬河进行了河道救生设施的安装,设施以200米左右为间隔,共设置了救援爬梯124处,安装了救生圈126个、救生绳超6000米。
近日,在新华河段,工人们加急安装了救援爬梯。这些救生设施的安装,得到了附近居民和商户的一致好评。“河边这些救援设备,关键时刻能救人、救己。”附近居民钱珍山表示,“以前没有这些设备时,人们遇到紧急情况只能干着急,想救人却有心无力。政府真是急人所难、想人所想。”
河道附近门店的店主徐佩红也说道:“我们店就在桥边,这几年河边安装了救生圈、竹竿、绳子。平常�河道救生设施,预计安装救援爬梯约90处,安装救生圈230余个,设置救生绳超10000米。同时,将历年来安装的河道救生设施纳入市政设施管养范围内,确保各类安全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近期,海安在城区河道沿岸增设救生爬梯、救生圈等设备,这些看似简单的设施,实则是用心编织的生命守护网,既筑牢安全防线,更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与人文关怀。
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智慧,在救援设备的布局中得以体现。海安自2023年起,以200米为间隔设置救援设备,并建立定期管养机制。这种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的举措,为救援赢得宝贵时间。近两年已有市民借助这些设备成功救人,证明其切实有效。
这些设备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治理者通过精准回应市民安全需求,传递“生命无小事”的价值理念。附近居民的“关键时刻真管用”等评价,正是最真实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设施的设置还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每处设备的选址都经过专业评估,既要考虑人流量,又要兼顾救援便利性。同时,设备采用醒目的橙色标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被快速识别。这种细节处的用心,正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
此外,海安的做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在水系发达地区,类似的防溺水设施建设应当成为标配。建议相关部门可以总结海安经验,制定统一标准,推动更多城市完善水域安全防护体系。
当然,深层守护需要硬件与软件协同发力。在完善设施的同时,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同样重要。要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渠道加强防溺水科普,让青少年树立“远离危险水域”意识,掌握自救技能,从源头减少险情。
静静安置在河岸的救生设备,见证着海安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我们更希望这些设施永无用武之地,让河流流淌安宁,市民尽享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