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一起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海门今年这么干!
来源:海门区 发布时间:2024-01-13 字体:[ ]

1月11日上午,南通市海门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区长沈旭东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如何?2024年,海门区政府工作有哪些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一起来看——

2023工作成效

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增长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33.6%(因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形成低基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列南通首位;

北沿江高铁完成全线桩基施工,海太长江隧道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南通绕城高速海门段主体工程完工,疏港铁路一期建成交付,洋吕铁路先导段投入运营;

38个项目入选省市级重大项目,连续六年位列南通第1;

入选2023年度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

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8位、全省第6位。

1a68cde06c093009eab46f5b73ea1a09.png

经济运行承压奋进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1765.6亿元、规上工业应税销售1480亿元;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内首艘万吨载缆量新型海缆施工船顺利吉水;招商局重工斩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澳斯康生物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

◆现代服务业稳步提质。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917亿元;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入围中国商品市场百强;成功举办长江口音乐节、“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等活动;常乐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余东老街入选省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农业稳产增效。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发展动能加速激发

◆重大项目建设强势突破。新签约并注册投资超5亿元内资项目45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专精特新等高质量制造业项目14个、服务业项目3个。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新认定科创项目149个;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26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49项;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70条”,新登记市场主体2.1万户,增长74%;“一站式”企业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备受好评,20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22项涉企经营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制”,160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对外开放格局持续拓展。建成省级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4家,德国海外仓建成开放,完成外贸进出口360亿元;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商品交易会,获评南通跨境电商集聚区,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6.2亿美元。

城乡品质显著提升

df879d7419b30a261306360416a58f6c.png

◆空间格局更清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城镇开发边界面积达167.47平方公里;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长江南路等6条市政道路完成改造。

◆城乡面貌更精美。新建小游园1个、小微空间9个,新增城区公园绿地3.83万平方米;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创历史新高;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位列全省第一等次。

◆生态本底更靓丽。实施江海堤防提升工程25.28公里,珍稀候鸟黄嘴白鹭现身蛎岈山海域,长江海门段重现“水清鱼跃,沙鸟翱翔”生态场景;获评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南通唯一。

幸福底色持续擦亮

a200deb0fade82c7cb6dac380589a4e1.png

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8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46万元、3.7万元,增长5%、7%。

◆致力暖民心。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创业1732人,引进高校毕业生6000人;新增参保1.4万人;在全省首设新业态劳动者关爱日,建成户外劳动者驿站38个。

◆致力惠民生。成立全省首个县级中华职教社,全国首个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在海挂牌;区人民医院创成“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区中医院成立“上海影像医学研究所海门分中心”;区体育中心建成启用。

◆致力保民安。完成“瓶改管”“瓶改电”2309户,高层住宅电梯AI智能阻车系统加装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五社联动”实践获评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公开各类政府信息3.2万条。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 件和建议355件、政协提案305件。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完善重点工作“清单管理、专班推进、挂图作战、综合考评”闭环式落实机制,以政府效能匹配市场效率,政府督查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表彰。

2024重点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7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保稳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一、坚持投资、消费、外贸统筹抓,保障经济稳健运行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引进超5亿元项目60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28个;新竣工、新转化达产项目各12个。

●持续激发消费潜能。高水平高频次策划举办“约惠海门·品质生活”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密15分钟便民生活圈;优化府南、謇公湖、北部新城等区域商业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着力稳住外资外贸。加强与国际知名投促机构、外国商会协会合作,确保引进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5个;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联动发展模式,新增跨境电商企业20家以上,新布局海外仓1-2个;启动东灶港2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建设。

●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擦亮“万事好通·马上办”营商服务品牌;坚持抓大、强中、扶小协同并举,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100亿元;实施“弘謇增能·新创未来”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

二、坚持强链、补链、延链同推进,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19f890da107031f0f8d19e8e172d0a73.png

深耕先进制造业。紧扣“3+2”主导产业,落实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推进优势产业拔尖、成长型产业壮大、传统产业焕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效运转服务业“一办两中心五专班”,着力攻坚服务业“4+2”重点领域;壮大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推进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

●提振现代建筑业。出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推动建筑业提振信心、再创辉煌。

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共支撑,厚植创新发展根基

c3883ee0bc629884043c4d01dc9fdd55.png

叫响教育“最亮名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实施名校品牌培育、优质学校成长、乡村教育振兴三大行动;积极导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资源,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激活科创“最强动力”。积极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全链条阶梯式企业成长培育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扩容强体提质”行动;支持高校院所在海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

●集聚人才“最优资源”。更大力度引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入挖掘乡贤资源,发挥异地海门商会作用;全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目标、过程、结果相统一,增强改革攻坚实效

75128d788fb902edb5ea791f2bf59504.png

强化区域一体发展。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全力保障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深入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深度对接沪苏优势产业、科研资源、知名企业;高度重视与粤港澳对接交流,提质扩面开展驻点招商。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一企一策”市场化改革;支持国企与头部央企、实力民企、专业基金合作;严格落实降本增效“10条措施”;加强国资监管和企业经营专业化建设。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

五、坚持规划、建设、治理齐发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推动城市功能更完备。用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设施提档升级。

●推动城市品质更高端。坚持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开展“完整社区”试点,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满意度;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城市治理效能加“数”前行。

●推动城市底蕴更深厚。打造海门文化标识;广泛拓宽“海门流量”传播通道;精心组织“文化惠民潮”活动;推出更多具有新时代气质和风骨的精品力作。

5ceb3107b518f60476dcc495e2529939.png

六、坚持农业、农村、农民全兼顾,建设现代和美乡村

●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始终抓牢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标准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增强海门山羊、万年芋艿、淘米记等地标产品和集体商标市场影响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深化乡村“连片开发、组团发展”;深入实施“百千工程”;试点推广“环境治理积分制”;统筹推进示范村、先进村建设。

●拓宽助农惠农增收渠道。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合作联盟;实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一区镇一试点”改革;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全方位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七、坚持减污、降碳、扩绿相协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更大力度提高环境整治效能。深入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确保14条入江支流稳定达标、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保持Ⅲ类;完成长江堤防提升工程8.14公里,推动沿江景观大道全线贯通。

●更高标准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投运园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预警、响应机制。

●更实举措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倡导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八、坚持提优、补短、固本相结合,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6c2a7cb7cf82c0e7e0bb837cb9ea9e34.png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常态化抓好欠薪隐患排查整治;促进多层次医保高效衔接。

●加强健康海门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放大紧密型医共体优势;深化与上海医疗机构对口合作;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打造全龄友好社会。扩大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做优“师山托育”品牌;打造一批儿童友好示范性空间;完善青年发展政策服务体系;推广“机构+社区+居家”链式养老服务模式。

九、坚持防线、底线、红线一起守,保障社会平安稳定

●盯紧抓牢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生产整治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滚动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集中整治;巩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成效。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综合服务提质增效年”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全面建设平安海门。织密食品药品安全防线;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筑牢公共安全屏障。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狠抓落实作为有为政府的生命线,知行合一,善作善成,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忠诚型、服务型、实干型、法治型、廉洁型“五型”政府。

●讲政治,把绝对忠诚作为首要标准。

●守初心,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勇担当,把实干争先作为鲜明导向。

●重法治,把依法行政作为工作准则。

●存敬畏,把清正廉洁作为基本要求。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一起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海门今年这么干!
来源:海门区 发布时间:2024-01-13 字体:[ ]

1月11日上午,南通市海门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区长沈旭东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如何?2024年,海门区政府工作有哪些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一起来看——

2023工作成效

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增长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33.6%(因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形成低基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列南通首位;

北沿江高铁完成全线桩基施工,海太长江隧道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南通绕城高速海门段主体工程完工,疏港铁路一期建成交付,洋吕铁路先导段投入运营;

38个项目入选省市级重大项目,连续六年位列南通第1;

入选2023年度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

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8位、全省第6位。

1a68cde06c093009eab46f5b73ea1a09.png

经济运行承压奋进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1765.6亿元、规上工业应税销售1480亿元;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内首艘万吨载缆量新型海缆施工船顺利吉水;招商局重工斩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澳斯康生物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

◆现代服务业稳步提质。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917亿元;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入围中国商品市场百强;成功举办长江口音乐节、“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等活动;常乐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余东老街入选省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农业稳产增效。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发展动能加速激发

◆重大项目建设强势突破。新签约并注册投资超5亿元内资项目45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专精特新等高质量制造业项目14个、服务业项目3个。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新认定科创项目149个;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26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49项;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70条”,新登记市场主体2.1万户,增长74%;“一站式”企业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备受好评,20个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22项涉企经营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制”,160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对外开放格局持续拓展。建成省级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4家,德国海外仓建成开放,完成外贸进出口360亿元;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商品交易会,获评南通跨境电商集聚区,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6.2亿美元。

城乡品质显著提升

df879d7419b30a261306360416a58f6c.png

◆空间格局更清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城镇开发边界面积达167.47平方公里;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长江南路等6条市政道路完成改造。

◆城乡面貌更精美。新建小游园1个、小微空间9个,新增城区公园绿地3.83万平方米;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创历史新高;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位列全省第一等次。

◆生态本底更靓丽。实施江海堤防提升工程25.28公里,珍稀候鸟黄嘴白鹭现身蛎岈山海域,长江海门段重现“水清鱼跃,沙鸟翱翔”生态场景;获评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南通唯一。

幸福底色持续擦亮

a200deb0fade82c7cb6dac380589a4e1.png

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8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46万元、3.7万元,增长5%、7%。

◆致力暖民心。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创业1732人,引进高校毕业生6000人;新增参保1.4万人;在全省首设新业态劳动者关爱日,建成户外劳动者驿站38个。

◆致力惠民生。成立全省首个县级中华职教社,全国首个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在海挂牌;区人民医院创成“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区中医院成立“上海影像医学研究所海门分中心”;区体育中心建成启用。

◆致力保民安。完成“瓶改管”“瓶改电”2309户,高层住宅电梯AI智能阻车系统加装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五社联动”实践获评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公开各类政府信息3.2万条。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 件和建议355件、政协提案305件。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完善重点工作“清单管理、专班推进、挂图作战、综合考评”闭环式落实机制,以政府效能匹配市场效率,政府督查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表彰。

2024重点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7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保稳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一、坚持投资、消费、外贸统筹抓,保障经济稳健运行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引进超5亿元项目60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28个;新竣工、新转化达产项目各12个。

●持续激发消费潜能。高水平高频次策划举办“约惠海门·品质生活”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密15分钟便民生活圈;优化府南、謇公湖、北部新城等区域商业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着力稳住外资外贸。加强与国际知名投促机构、外国商会协会合作,确保引进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5个;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联动发展模式,新增跨境电商企业20家以上,新布局海外仓1-2个;启动东灶港2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建设。

●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擦亮“万事好通·马上办”营商服务品牌;坚持抓大、强中、扶小协同并举,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100亿元;实施“弘謇增能·新创未来”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

二、坚持强链、补链、延链同推进,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19f890da107031f0f8d19e8e172d0a73.png

深耕先进制造业。紧扣“3+2”主导产业,落实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推进优势产业拔尖、成长型产业壮大、传统产业焕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效运转服务业“一办两中心五专班”,着力攻坚服务业“4+2”重点领域;壮大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推进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

●提振现代建筑业。出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推动建筑业提振信心、再创辉煌。

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共支撑,厚植创新发展根基

c3883ee0bc629884043c4d01dc9fdd55.png

叫响教育“最亮名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实施名校品牌培育、优质学校成长、乡村教育振兴三大行动;积极导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资源,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激活科创“最强动力”。积极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全链条阶梯式企业成长培育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扩容强体提质”行动;支持高校院所在海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

●集聚人才“最优资源”。更大力度引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入挖掘乡贤资源,发挥异地海门商会作用;全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目标、过程、结果相统一,增强改革攻坚实效

75128d788fb902edb5ea791f2bf59504.png

强化区域一体发展。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全力保障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深入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深度对接沪苏优势产业、科研资源、知名企业;高度重视与粤港澳对接交流,提质扩面开展驻点招商。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一企一策”市场化改革;支持国企与头部央企、实力民企、专业基金合作;严格落实降本增效“10条措施”;加强国资监管和企业经营专业化建设。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

五、坚持规划、建设、治理齐发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推动城市功能更完备。用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设施提档升级。

●推动城市品质更高端。坚持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开展“完整社区”试点,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满意度;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城市治理效能加“数”前行。

●推动城市底蕴更深厚。打造海门文化标识;广泛拓宽“海门流量”传播通道;精心组织“文化惠民潮”活动;推出更多具有新时代气质和风骨的精品力作。

5ceb3107b518f60476dcc495e2529939.png

六、坚持农业、农村、农民全兼顾,建设现代和美乡村

●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始终抓牢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标准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增强海门山羊、万年芋艿、淘米记等地标产品和集体商标市场影响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深化乡村“连片开发、组团发展”;深入实施“百千工程”;试点推广“环境治理积分制”;统筹推进示范村、先进村建设。

●拓宽助农惠农增收渠道。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合作联盟;实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一区镇一试点”改革;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全方位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七、坚持减污、降碳、扩绿相协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更大力度提高环境整治效能。深入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确保14条入江支流稳定达标、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保持Ⅲ类;完成长江堤防提升工程8.14公里,推动沿江景观大道全线贯通。

●更高标准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投运园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预警、响应机制。

●更实举措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倡导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八、坚持提优、补短、固本相结合,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6c2a7cb7cf82c0e7e0bb837cb9ea9e34.png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常态化抓好欠薪隐患排查整治;促进多层次医保高效衔接。

●加强健康海门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放大紧密型医共体优势;深化与上海医疗机构对口合作;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打造全龄友好社会。扩大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做优“师山托育”品牌;打造一批儿童友好示范性空间;完善青年发展政策服务体系;推广“机构+社区+居家”链式养老服务模式。

九、坚持防线、底线、红线一起守,保障社会平安稳定

●盯紧抓牢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生产整治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滚动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集中整治;巩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成效。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综合服务提质增效年”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全面建设平安海门。织密食品药品安全防线;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筑牢公共安全屏障。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狠抓落实作为有为政府的生命线,知行合一,善作善成,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忠诚型、服务型、实干型、法治型、廉洁型“五型”政府。

●讲政治,把绝对忠诚作为首要标准。

●守初心,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勇担当,把实干争先作为鲜明导向。

●重法治,把依法行政作为工作准则。

●存敬畏,把清正廉洁作为基本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