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皋市江安镇鄂埭村原本是一个纯农业村,近年来,该村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用一颗颗小小的细荚花生演绎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田间地头的科技助农,到研学课堂的文化浸润;从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到志愿服务的暖心实践;从传统采摘的劳心劳力到机械化采收的融合盛景……鄂埭村将细荚花生这颗“土疙瘩”变身成为“金元宝”,用“文明实践+”串联起产业升级、精神传承与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链条,书写了物质富裕与精神丰盈的双重答卷。
从“试验田”到“聚宝盆”
“一粒花生”撬动产业升级
近期,在鄂埭村细荚花生规模化种植基地,花生苗长势喜人。今年,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农技专家志愿者指导农户采用“春提早、秋延后”错季种植技术,为细荚花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鄂埭村内由中央彩票公益金扶持建设的现代化加工中心,生花生米、卤制花生果、烘烤花生果三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将“土疙瘩”变为“金元宝”。与此同时,在鄂埭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内,“助农直播+电商课程”正培育着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他们将利用网络,将细荚花生销往全国各地,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鄂埭村细荚花生种植面积近千亩,建成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规模化种植基地2个,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万元。此外,鄂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牵头成立“共富工坊”,吸纳30余户村民参与花生加工,平均增收0.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至80万元。
以“田间课”育“精气神”
“一粒花生”传承乡土智慧
细荚花生的种植为鄂埭村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思路。鄂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花生的一生”主题研学课程,并将其打造成品牌项目,吸引了众多学校、亲子家庭和游客前来体验。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用二十四节气农事日历记录细荚花生生长轨迹,在“田间课堂”学习生态农业知识;用花生壳、彩泥和麻绳,手工制作细荚花生生长的立体模型,让文明实践在指尖绽放奇思妙想;一起查阅资料,以古法熬制花生糖、花生酱,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鄂埭村通过着力打造各色主题研学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孩子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细荚花生不仅滋养了鄂埭村的土地,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鄂埭人的心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融“产业链”拓“风景线”
“一粒花生”绘就幸福蓝图
作为中共如皋第一个支部遗址的所在地,鄂埭村深挖当地红色资源,深度融合农文旅,以红色为媒、产业为基,精心打造“红色研学+”文明实践品牌,巧妙设计了从红色遗址到花生田的体验动线,为游客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红色农文旅之旅。
来到鄂埭村,游客可以从中共如皋第一个支部遗址出发,学习陆植三、徐芳德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再深入了解村庄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花生产业的发展历程,品尝细荚花生的甜润风味,最后参观现代化的花生种植基地,了解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游客还可以参与“我为花生代言”志愿服务,通过直播助农、研学助教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鄂埭村成功地将红色文化、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鄂埭村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拓展产业链条,提升旅游品质,努力将“一粒花生”的故事讲得更精彩,让更多的人了解鄂埭村,爱上鄂埭村。
从一颗花生到一条产业链,从红色遗址到文明实践矩阵,鄂埭村紧扣“花生经济”做好“文明实践+”的新文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这里的花生,不仅饱含科技的甜、文化的醇、红色的暖,更凝聚着村民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奋斗精神,未来,鄂埭村将继续以花生为媒,探索发展之路,让“红色沃土”绽放更多“金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