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截至8月27日,亚洲首个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送出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江苏如东800兆瓦(H6、H10)海上风电项目,已平稳运行约1424天,累计输送清洁电能突破80亿千瓦时。
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项目98.51%的高发电量可利用率,按家庭用电需求换算,相当于满足240万个家庭一整年的生活用电,同时还能减少240万吨标准煤消耗、降低5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江苏区域筑牢能源保供防线、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了解,该项目由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南通公司负责建设管理,是国内乃至亚洲首个采用柔直技术送出电力的海上风电项目,自2021年12月实现全容量并网投运以来,始终保持稳定运行状态。项目现场,200台4兆瓦风电机组迎风转动,2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与黄沙洋海上换流站、陆上绿谷换流站相互配合,构成了高效的电力输送体系。
“这个项目有不少技术突破,比如成功研制并示范应用了世界容量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平台,还首次采用了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长的高压直流海底电缆,更在柔性直流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上,摸索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南通公司综合财务部(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张嘉惠介绍道。
谈及项目采用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张嘉惠进一步解释:“和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相比,柔直技术优势很明显,它能让电能波形质量更优、系统运行更稳定,还能独立控制有功与无功功率,调节起来也更灵活。”具体来看,稳定性上,它避开了传统直流输电依赖强电网换相的短板,能动态支撑电压,降低故障风险;效率方面,突破了交流电缆的距离限制,海底输电不受距离约束,线路损耗也大幅降低;面对海上风电“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它还能独立调控功率、为电网提供频率支撑,同时隔离陆上风电场故障,成为远海风电并网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赋能技术。
与此同时,项目核心技术的高国产化程度,也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利好。张嘉惠表示,这不仅增强了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叶片材料、主控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减少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还通过国产化部件的规模化应用降低了设备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为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更带动了叶片制造、海缆铺设、施工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助力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南通公司正全力推进三峡江苏如东H18#55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朝着南通区域百万装机规模的目标稳步迈进。“下一步,我们会紧扣‘十五五’发展规划,结合公司战略布局与如东属地资源优势,精准把握国家海上风电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持续为‘双碳’目标下区域能源结构转型、绿色经济升级贡献力量。”张嘉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