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秋时节的如东田野,不见往日人工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穿梭作业、智能设备精准调控的现代化场景。近年来,如东以科技为犁,深耕现代农业发展沃土,“无人农场”破解全程机械化难题,“智慧农业”探索种植新路径,让科技红利持续转化为丰产丰收的实效,奏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强音”。
在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种粮一体化示范园”核心区,虹腾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的“无人农场”,正展现着现代农业的“硬核实力”。作为江苏省(第四轮)农村改革试验项目,该农场从2022年起投入300万元,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成了200亩核心试验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操作,如今已成为省内领先的无人农业示范样板。
“过去10个人忙100亩地,现在一个人、一个遥控器,就能管好几千亩田。”项目负责人、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宗陈介绍,核心区的试验田布设了各类智能监测设备,不仅能实现自动排灌,还能实时采集气象、土壤数据,虫害监测设备更让病虫害“无处遁形”。在控制中心的可视化界面上,农田各区域的实时监控画面清晰可见,作物生长情况、土壤墒情、病虫害风险等数据一目了然,为灌溉、施肥、打药提供精准指导。
目前,该“无人农场”已配备12台套无人化机械,完成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改造。经过华测公司改造的无人机,可从机库自动前往田间作业,即使在夜间也能按规划路径完成精准植保。同时,无人耕种设备还搭载测深施肥、犁耕深翻等前沿耕种技术,且实现了农机自动出入库、自动避障、云端控制。“整套无人化操作,每亩地可降本增效200到300元。”刘宗陈算了一笔经济账,核心区不仅自身实现高效运营,还带动周边1500亩稻麦基地实现无人作业,向外辐射种植区5万亩,让更多农户共享科技红利。
截至目前,如东已建成31家“无人农场”,其中省级标准示范场2家、市级标准示范场29家。全县拥有智能监测装置2624台套、辅助驾驶系统1391台套、农用无人机942架、无人驾驶系统42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11%,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更是高达97.8%。“无人设备”不仅适用于露天种植,还在科技化大棚内实现了无人播种、采收。全县“宜机化”设施大棚、温室占比63.99%,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如东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如果说“无人农场”解决了粮食生产“高效率”的问题,那曹埠镇的智能化种苗中心,则通过物联网技术破解了精品种植“高品质”的难题。作为如东智慧农业的代表,这个占地面积110亩、投入2000万元的“育种工厂”,正以数字技术赋能现代种业,全年育苗量达5000万株,有望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果蔬种苗中心。
“所有操作只需轻点手机App,温、湿、光、水、肥、气都能一键自动调节,再也不用凭经验‘靠天吃饭’。”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靖宇走进育苗大棚,棚内5米多高的空间里,移动喷灌车正匀速作业,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他介绍,中心的17张大棚中有13张用于育苗,主要培育甘蓝、西兰花、番茄、西瓜等20多个品种,其中白菜、甘蓝等品种市场占有率颇高,不仅供应如东本地,还辐射周边种植大户。眼下正值露天蔬菜移栽季,中心每日发货量约6000盘,一批次种苗可满足4000亩土地种植需求,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
该中心还与香港大学博士团队合作,引入物联网诊断技术,通过成像、扫描等方式对种苗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移动监控,将过去“凭直观感觉”的种植模式,转变为“靠科学数据”的精准管理。“智能化系统不仅实现了对生产全流程的精准管控,还减少了20多名用工,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王靖宇说,通过工厂化育苗方式,公司研发的新品种能更快推广到田间地头,既带动了当地果蔬产业发展,也践行了企业为农服务的社会责任。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如东的农业现代化转型不仅体现在数据的跃升上,更写在农户丰收的笑脸上。未来,如东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在“无人农场”模式推广、“育种工厂”技术升级上持续发力,让更多科技成果扎根田间,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