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食有“热乎气” 住有“幸福感” 海安作风建设实效暖民心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8-25 字体:[ ]

“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真是太方便了!以前我们老两口在家做饭,一顿吃不完,菜色也单调。现在来这儿吃饭,不仅省事、价格实惠,炒菜机做的菜还少油健康,特别合我们胃口!”中午十一点半,海安街道天澜湾社区食堂里热闹极了:居民丁伟和大伙儿一道排着队伍有序打饭;有人坐在餐桌旁,慢悠悠地享用热乎的午餐;也有不少居民提着餐盒,打包好饭菜准备带回家。整个食堂里热气腾腾、忙而不乱,烟火气十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老年化的加速演进,放心方便、健康饮食、经济可口成为老年群体和广大市民日常用餐的现实需求。5月以来,海安街道桃李名筑、天澜湾小区的两家社区食堂陆续开业,小区食堂里机器炒菜,“智能餐屏+热销榜单”让不少市民对“民以食为天”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海安街道坚持开门办实事,围绕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梳理出老年群体对“家门口一餐热饭”的具体需求,将社区食堂建设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构建起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推动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目前街道拥有9家社区食堂、助餐点,日供餐超3000单,老年人就餐占比70.2%。”海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范鼎向记者介绍,社区食堂既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又为邻里交流搭建了新平台。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聚焦百姓所需,优化服务供给,不仅让幸福停留在舌尖,更让社区食堂成为民生的温度计、治理的传感器,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来检验学习教育成果。”范鼎说。

这样的实践,是海安各地各部门深化作风建设的缩影。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安各地各部门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并重,持续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走进开发区开发新村三组团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清新雅致的新景象:新改造的外墙褪去旧貌,浅色调的“皮肤”干净整洁;单元楼道里,墙面重新粉刷得洁白明亮,堆放的杂物不见踪影;健身器材、休闲长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睦邻驿站”活动室内,居民们或下棋,或看书,或打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绿化带里的“共享菜园”——木栅栏围起的小菜畦里,茄子、番茄、青椒错落其间。这个曾经略显老旧的小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兼具宜居质感与生活温度的“幸福家园”。

作为开发新村的老住户和49年党龄的党员王维涛,他见证了小区这半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最让人头疼的安全隐患问题,像外墙脱落、私拉电线这些,现在都在党员带头、居民参与下得到了整治。”王维涛笑着说,特别是小区西北角那个“老大难”卫生死角,以前散步都要绕道走,社区干部不仅带头清理,还发动居民一起出谋划策。经过三个月的共同努力,现在小区环境焕然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党群齐心的力量,党员干部作风更务实了,居民参与的热情也更高了!”王维涛激动地说。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开发区党工委聚焦老旧小区治理这一民生痛点,推行“议+益”工作法,通过“1套红管家机制+1张改造清单”解决管理缺位,打造“1个睦邻驿站+1片远教广场”弥补公共空间不足,设置“1方共享菜园+1支党员护绿队”化解绿化纠纷,依托“1个党员之家+1支银发智囊团”促进新老居民融合,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们的这套工作法已在全区多个老旧小区推广实施,期间获得居民多封自发《感谢信》,通过构建‘红色网格’组织体系、‘多元议事’协商平台、‘精准服务’惠民机制,真正实现‘议’聚民心、‘益’惠民生,基层治理成效明显。”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城东镇镇长许鹏说。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在于转作风、办实事。一手抓清欠解民忧,一手抓创新增活力,海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民生清单”,既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又积极创新机制、盘活低效空间,推动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以民生“温度”检验学习教育“深度”。

食有“热乎气” 住有“幸福感” 海安作风建设实效暖民心
来源:海安市 发布时间:2025-08-25 字体:[ ]

“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真是太方便了!以前我们老两口在家做饭,一顿吃不完,菜色也单调。现在来这儿吃饭,不仅省事、价格实惠,炒菜机做的菜还少油健康,特别合我们胃口!”中午十一点半,海安街道天澜湾社区食堂里热闹极了:居民丁伟和大伙儿一道排着队伍有序打饭;有人坐在餐桌旁,慢悠悠地享用热乎的午餐;也有不少居民提着餐盒,打包好饭菜准备带回家。整个食堂里热气腾腾、忙而不乱,烟火气十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老年化的加速演进,放心方便、健康饮食、经济可口成为老年群体和广大市民日常用餐的现实需求。5月以来,海安街道桃李名筑、天澜湾小区的两家社区食堂陆续开业,小区食堂里机器炒菜,“智能餐屏+热销榜单”让不少市民对“民以食为天”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海安街道坚持开门办实事,围绕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梳理出老年群体对“家门口一餐热饭”的具体需求,将社区食堂建设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构建起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推动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目前街道拥有9家社区食堂、助餐点,日供餐超3000单,老年人就餐占比70.2%。”海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范鼎向记者介绍,社区食堂既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又为邻里交流搭建了新平台。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聚焦百姓所需,优化服务供给,不仅让幸福停留在舌尖,更让社区食堂成为民生的温度计、治理的传感器,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来检验学习教育成果。”范鼎说。

这样的实践,是海安各地各部门深化作风建设的缩影。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安各地各部门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并重,持续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走进开发区开发新村三组团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清新雅致的新景象:新改造的外墙褪去旧貌,浅色调的“皮肤”干净整洁;单元楼道里,墙面重新粉刷得洁白明亮,堆放的杂物不见踪影;健身器材、休闲长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睦邻驿站”活动室内,居民们或下棋,或看书,或打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绿化带里的“共享菜园”——木栅栏围起的小菜畦里,茄子、番茄、青椒错落其间。这个曾经略显老旧的小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兼具宜居质感与生活温度的“幸福家园”。

作为开发新村的老住户和49年党龄的党员王维涛,他见证了小区这半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最让人头疼的安全隐患问题,像外墙脱落、私拉电线这些,现在都在党员带头、居民参与下得到了整治。”王维涛笑着说,特别是小区西北角那个“老大难”卫生死角,以前散步都要绕道走,社区干部不仅带头清理,还发动居民一起出谋划策。经过三个月的共同努力,现在小区环境焕然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党群齐心的力量,党员干部作风更务实了,居民参与的热情也更高了!”王维涛激动地说。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开发区党工委聚焦老旧小区治理这一民生痛点,推行“议+益”工作法,通过“1套红管家机制+1张改造清单”解决管理缺位,打造“1个睦邻驿站+1片远教广场”弥补公共空间不足,设置“1方共享菜园+1支党员护绿队”化解绿化纠纷,依托“1个党员之家+1支银发智囊团”促进新老居民融合,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们的这套工作法已在全区多个老旧小区推广实施,期间获得居民多封自发《感谢信》,通过构建‘红色网格’组织体系、‘多元议事’协商平台、‘精准服务’惠民机制,真正实现‘议’聚民心、‘益’惠民生,基层治理成效明显。”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城东镇镇长许鹏说。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在于转作风、办实事。一手抓清欠解民忧,一手抓创新增活力,海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民生清单”,既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又积极创新机制、盘活低效空间,推动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以民生“温度”检验学习教育“深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