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夏时节,走进海门区分布在各区镇、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大厅内岗位信息实时滚动,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企业生产线上,就业服务站推荐的员工正熟练操作设备;技能培训教室里,整理收纳师的课程吸引了不少居民专注聆听……这繁忙景象背后,是海门区人社局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支点,撬动就业服务精准化、便民化,为千家万户铺就便捷求职路的坚实努力。
织密服务网络,就业服务“零距离”。海门区人社局深植就业优先理念,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作为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的核心工程。继2023年、2024年成功建成9个站点后,2025年继续精准布局,在正余镇昌盛村、海门街道日新社区增设服务站,持续织密“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站不仅是求职招聘的窗口,更是集政策咨询、技能提升、职业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居民“共居、共事、共乐、共享”的就业暖心愿景。
助企纾困“及时雨”,厚植营商沃土。在余东镇富民村,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化身政策“快递员”与“解读员”,主动深入辖区企业,将最新的助企纾困政策送上门,并通过精准解读,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同时,他们时刻关注企业生产脉搏与用工需求,积极挖掘岗位潜力,盘活本地人力资源,不断为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拓展快速就业的新空间。针对企业在用工上的顾虑,服务站更是创新工作方法,结合行业趋势、区域发展和个体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沟通方案,变“被动应付”咨询为“主动告知”方案,多维度消除企业疑虑,为企业稳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今年以来,海门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累计走访企业472家,成功采集有效岗位1502个,为企业发展筑牢人才基础,成功为43家企业争取到16万余元助企政策红利。
“数”“脚”并用,人岗适配精准达。三厂街道厂南村小肖因家人患病辞去苏州工作返乡。中专学历且无专长,他求职屡屡碰壁。厂南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记录其情况后,通过信息库精准筛选岗位,并邀其加入求职服务群动态接收推送。当“饿了么”骑手岗位出现时,其灵活性满足了小肖兼顾家庭与收入的需求。工作人员立即牵线搭桥,助其成功上岗。数月后家人康复,小肖又通过服务站推荐的人才招聘会,运用所学求职技巧,成功入职某物流公司,获得了一份缴纳社保的稳定工作,真正实现了就业与家庭的平衡。海门区一方面依托省一体化平台强大的数据支撑,洞察全局,另一方面,发扬工作人员“铁脚板”精神,深入千家万户走访摸排。据统计,全区9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今年已为219名重点困难群体、1069名其他困难人员提供了“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与培训,依据特长与需求精准荐岗。
聚焦“妈妈岗”,柔性就业暖人心。刘春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打零工,家庭负担沉重。三星镇叠石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其需弹性工作的诉求后,重点推荐她参加“三八节”叠石桥人力资源市场的“妈妈岗”专场招聘会。在现场工作人员的精准对接下,刘春很快在一家民营家纺厂找到了裁剪布料的岗位,时间自由,月收入约2500元。“以前四处碰壁,如今家门口上班还能顾家,多亏了服务站!”刘春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受益妈妈的心声。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痛点,服务站主动出击,将政策、信息、服务送上门,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尤其为“妈妈群体”铺设灵活就业之路。
技能“加油站”,赋能启航新未来。“服务站效率高,让我重归职场!”37岁的樊先生感慨道。原单位倒闭后,拥有多年建筑经验的他一度求职无门。服务站为其建档分析,发现其虽经验丰富但缺乏管理知识,遂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推荐参加技能提升培训,辅以心理疏导重建信心。培训结束后,临江镇丰顺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积极联络,最终助其成功入职南通某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薪资较以前提升20%,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进阶。服务站坚持“培训促就业”导向,紧扣“民生为本、人才第一、就业优先”主线,立足实际,倾听民意,因地制宜开展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已开展保育员、育婴员、养老护理、整理收纳师、直播销售员等多样化培训85场,惠及790人,其中679人享受技能培训补贴总计44.03万元。一技傍身,为众多劳动者打开了通往更稳定、更体面工作的大门,服务站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加油站”。
从“好就业”到“就好业”,海门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正以更密的网络、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为个人与家庭带来希望,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未来,更多服务站将持续织密服务网格,让就业暖流更好润泽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