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黄海之滨起“绿潮” 如东打造零碳发展新高地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09-11 字体:[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如东沿海的滩涂上,成片的“白色风车”缓缓转动,蓝色光伏板泛起粼粼波光,三峡共享储能电站的“超级充电宝”正平稳输出清洁电能——这幅充满生机的绿色画卷,正是如东深耕零碳产业、推动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作为江苏沿海新型电力系统试点核心区,这座黄海之滨的县域,正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扎实稳固的产业根基、清晰可期的发展蓝图,在零碳赛道上跑出“如东速度”,奏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如东的零碳之路,从一开始就手握“先天好牌”。86公里绵长的海岸线,不仅是风景,更是零碳产业的“能量源泉”——这里风能资源富集,光照条件优越,辽阔的海域更是LNG产业布局的理想之地。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800万千瓦,共实施的6个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达63.5万千瓦,约占全省储能装机容量的17%,相当于为绿电消纳安上“稳定器”;2025年竞配的11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推进,未来还将规划132万千瓦风电、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绿色能源“储备库”持续扩容,为零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若说资源是“先天优势”,那扎实的产业基础便是如东零碳发展的“后天底气”。以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为“双引擎”,如东已构建起覆盖能源供给、产业转型、生态治理、数智管理的全链条零碳体系,每一个环节都有翔实数据支撑,每一步推进都坚实有力。

在能源供给端,“风光储协同、绿电蓝能互补”的格局已然成型。走进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14家风电企业的“白色森林”与3个集中式光伏项目的“蓝色鳞甲”交相辉映,431.5万千瓦的风光总装机容量,让这里成为如东绿电生产的“主力军”——2024年,仅风力发电就接近100亿度,光伏发电1.1亿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35%。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有全省独一份的“能源枢纽”:220千伏双南变电站,它是目前全省唯一汇集风电、光伏、储能、工业用户所有要素的变电站,高压结构清晰,绿电溯源“一目了然”。依托这座变电站,优嘉、泰禾专线已投用,绿电从发电端到企业车间的“直达通道”被打通。加上三峡集团12.8亿元打造的300兆瓦/6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中国天楹6.5亿元建设的100毫安时重力储能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发得出、存得住、用得好”的绿电供应体系愈发完善。

而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能源岛、产业港”的定位正逐步落地。98.5万千瓦风电、49.6万千瓦光伏已并网发电,嘉通能源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12亿度,相当于为园区省下16万吨标煤;中石油、国信、协鑫汇东等LNG接收站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未来总罐容将达248万方,年接卸能力超2000万吨,“蓝色能源”为零碳添翼。更值得一提的是,杭氧冷能空分项目,较传统装置节电60%、节水70%,每年能产出10万吨氧气和10万吨氮气,将LNG“冷能”变“动能”,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产业转型端,“绿色”成为如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县947家规上企业中,51家完成清洁化强制生产审核,16家获评为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不少企业明确提出绿电需求——数字背后,是如东企业向“绿”而行的坚定步伐。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率先扛起“零碳大旗”,全力打造零碳工厂,预计年底完成TUV莱茵认证;九九久、三美等企业拿到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话语权;爱森化工已与中广核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完成绿电交易,万博、天洋、威名等企业及园区标准厂房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在实施,传统产业 “降碳升级”与新兴产业“绿色崛起”齐头并进。

生态治理与数智管理则让如东的零碳发展更具“精度”与“温度”。在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环保静脉产业园让“废物”变“资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36个空气微站、2个超级站、12个水质自动站织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企业排气筒在线监测全覆盖,55家重点企业安装厂界无组织VOCs监测设备,每一缕空气、每一段河道的质量都“实时可控”。

数智化更是为零碳管理插上“翅膀”。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携手远景能源搭建的零碳数字化操作系统,已接入80余家规上企业的碳排放基础数据,驾驶舱、新能源专题、碳排放专题等模块一目了然,园区碳排放“家底”清晰可见;全省首个绿电溯源系统平台落地如东,以分钟级颗粒度记录绿电在不同用户间的分布与消纳情况,为外向型企业提供实打实的“绿电佐证”;绿色智联管服平台实时计算绿电潮流走向,引导企业在新能源高出力时段多用电,既提升了绿电使用率,又缓解了电网压力。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如东零碳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清晰亮眼。能源保障上,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将推进双南变、金蛤变绿电专变扩容,把蓬树开关站改造为绿电专变,还将建设2个工商业储能及微网试点,让绿电供应更充足、更稳定;洋口港开发区全力推动220千伏纤维变纳规建设,这座计划2027年投运的变电站,不仅能满足大用户(220千伏、110千伏)及10千伏新增用户的接入需求,还能承接本轮如东县115万千瓦海上风电的接入,缓解现有变电资源紧张的现状,为绿电溯源打通“关键一环”。

产业升级上,如东将在大力推进 LNG 接收站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LNG冷能利用研究和应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建成杭氧冷能空分项目,年产10万吨氧气和10万吨氮气,较传统空分装置,耗电降低约60%,耗水降低约70%,节能效果显著,计划将根据新投产接收站的需求开展扩建审批,将原产能翻番。冷能发电方面,目前,中天科技集团和江苏洋口港能源有限公司已联合开展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委托国内顶尖设计院进行专项设计。冷能制液氢产业方面,基于如东丰富的新能源电力资源,绿氢的发展潜力巨大,利用LNG冷能将绿氢在-253℃进行液化,目前中天科技将与国华能源进行合作,开展风光电制氢、冷能制液氢、液氢装备、加氢站布置等液氢产业链的前期工作。下一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还将充分利用中石油在洋口港区的乙烷提取项目,实现LNG冷能的深度利用和多元化利用。

从黄海之滨的“风光”资源,到全链条的零碳产业体系;从企业的绿色转型,到数智化的精细管理,如东正以扎实的行动、翔实的数据、清晰的路径,破解县域零碳发展的难题,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国县域零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如东方案”。

黄海之滨起“绿潮” 如东打造零碳发展新高地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09-11 字体:[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如东沿海的滩涂上,成片的“白色风车”缓缓转动,蓝色光伏板泛起粼粼波光,三峡共享储能电站的“超级充电宝”正平稳输出清洁电能——这幅充满生机的绿色画卷,正是如东深耕零碳产业、推动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作为江苏沿海新型电力系统试点核心区,这座黄海之滨的县域,正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扎实稳固的产业根基、清晰可期的发展蓝图,在零碳赛道上跑出“如东速度”,奏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如东的零碳之路,从一开始就手握“先天好牌”。86公里绵长的海岸线,不仅是风景,更是零碳产业的“能量源泉”——这里风能资源富集,光照条件优越,辽阔的海域更是LNG产业布局的理想之地。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800万千瓦,共实施的6个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达63.5万千瓦,约占全省储能装机容量的17%,相当于为绿电消纳安上“稳定器”;2025年竞配的11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推进,未来还将规划132万千瓦风电、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绿色能源“储备库”持续扩容,为零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若说资源是“先天优势”,那扎实的产业基础便是如东零碳发展的“后天底气”。以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为“双引擎”,如东已构建起覆盖能源供给、产业转型、生态治理、数智管理的全链条零碳体系,每一个环节都有翔实数据支撑,每一步推进都坚实有力。

在能源供给端,“风光储协同、绿电蓝能互补”的格局已然成型。走进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14家风电企业的“白色森林”与3个集中式光伏项目的“蓝色鳞甲”交相辉映,431.5万千瓦的风光总装机容量,让这里成为如东绿电生产的“主力军”——2024年,仅风力发电就接近100亿度,光伏发电1.1亿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35%。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有全省独一份的“能源枢纽”:220千伏双南变电站,它是目前全省唯一汇集风电、光伏、储能、工业用户所有要素的变电站,高压结构清晰,绿电溯源“一目了然”。依托这座变电站,优嘉、泰禾专线已投用,绿电从发电端到企业车间的“直达通道”被打通。加上三峡集团12.8亿元打造的300兆瓦/6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中国天楹6.5亿元建设的100毫安时重力储能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发得出、存得住、用得好”的绿电供应体系愈发完善。

而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能源岛、产业港”的定位正逐步落地。98.5万千瓦风电、49.6万千瓦光伏已并网发电,嘉通能源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12亿度,相当于为园区省下16万吨标煤;中石油、国信、协鑫汇东等LNG接收站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未来总罐容将达248万方,年接卸能力超2000万吨,“蓝色能源”为零碳添翼。更值得一提的是,杭氧冷能空分项目,较传统装置节电60%、节水70%,每年能产出10万吨氧气和10万吨氮气,将LNG“冷能”变“动能”,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产业转型端,“绿色”成为如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县947家规上企业中,51家完成清洁化强制生产审核,16家获评为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不少企业明确提出绿电需求——数字背后,是如东企业向“绿”而行的坚定步伐。世界500强企业巴斯夫率先扛起“零碳大旗”,全力打造零碳工厂,预计年底完成TUV莱茵认证;九九久、三美等企业拿到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话语权;爱森化工已与中广核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完成绿电交易,万博、天洋、威名等企业及园区标准厂房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在实施,传统产业 “降碳升级”与新兴产业“绿色崛起”齐头并进。

生态治理与数智管理则让如东的零碳发展更具“精度”与“温度”。在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环保静脉产业园让“废物”变“资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36个空气微站、2个超级站、12个水质自动站织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企业排气筒在线监测全覆盖,55家重点企业安装厂界无组织VOCs监测设备,每一缕空气、每一段河道的质量都“实时可控”。

数智化更是为零碳管理插上“翅膀”。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携手远景能源搭建的零碳数字化操作系统,已接入80余家规上企业的碳排放基础数据,驾驶舱、新能源专题、碳排放专题等模块一目了然,园区碳排放“家底”清晰可见;全省首个绿电溯源系统平台落地如东,以分钟级颗粒度记录绿电在不同用户间的分布与消纳情况,为外向型企业提供实打实的“绿电佐证”;绿色智联管服平台实时计算绿电潮流走向,引导企业在新能源高出力时段多用电,既提升了绿电使用率,又缓解了电网压力。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如东零碳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清晰亮眼。能源保障上,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将推进双南变、金蛤变绿电专变扩容,把蓬树开关站改造为绿电专变,还将建设2个工商业储能及微网试点,让绿电供应更充足、更稳定;洋口港开发区全力推动220千伏纤维变纳规建设,这座计划2027年投运的变电站,不仅能满足大用户(220千伏、110千伏)及10千伏新增用户的接入需求,还能承接本轮如东县115万千瓦海上风电的接入,缓解现有变电资源紧张的现状,为绿电溯源打通“关键一环”。

产业升级上,如东将在大力推进 LNG 接收站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LNG冷能利用研究和应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建成杭氧冷能空分项目,年产10万吨氧气和10万吨氮气,较传统空分装置,耗电降低约60%,耗水降低约70%,节能效果显著,计划将根据新投产接收站的需求开展扩建审批,将原产能翻番。冷能发电方面,目前,中天科技集团和江苏洋口港能源有限公司已联合开展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委托国内顶尖设计院进行专项设计。冷能制液氢产业方面,基于如东丰富的新能源电力资源,绿氢的发展潜力巨大,利用LNG冷能将绿氢在-253℃进行液化,目前中天科技将与国华能源进行合作,开展风光电制氢、冷能制液氢、液氢装备、加氢站布置等液氢产业链的前期工作。下一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还将充分利用中石油在洋口港区的乙烷提取项目,实现LNG冷能的深度利用和多元化利用。

从黄海之滨的“风光”资源,到全链条的零碳产业体系;从企业的绿色转型,到数智化的精细管理,如东正以扎实的行动、翔实的数据、清晰的路径,破解县域零碳发展的难题,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国县域零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如东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