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正是扦插小香薯的好时节。走进如皋市下原镇小香薯种植基地,30余名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搬苗、刨土、插苗、覆土……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微风拂过,新插的薯苗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这片占地400亩的种植基地,源于下原镇一次“无中生有”的尝试——从浙江临安引进天目山小香薯,打造“如皋富硒小香薯”品牌,为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开辟新路径。“乡村要振兴,必须跳出‘有什么种什么’的传统思维,敢于引进新产业、新模式。”下原镇农村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丽说,“所以,经过多次考察,结合本地富硒土壤优势,我们最终决定发展小香薯产业。”
“要控制好株距、行距,这样既能保证通风采光,又能提高成活率。”技术员林立秋蹲在地头,一边示范一边向村民讲解移栽要领。下原镇与浙江临安小香薯种植基地开展深度合作,引入优质种苗和标准化种植技术。临安技术专家定期驻点指导,从土壤改良、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科学化、精细化的种植方案,确保小香薯的口感香甜、品质稳定。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香薯产业,下原镇成立强村公司——南通皋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打造“公司+高校+合作社+基地”的模式,通过强村公司统一流转土地、提供技术指导、对接市场销售,让农民“零风险”参与种植。“我们的强村公司是江苏源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跟文庄社区、桃园社区、邹庄社区、花园头村合作成立的,旨在为产业发展探路。”刘丽介绍道。
为避免“丰产不增收”的现象,下原镇已提前布局规划。一方面,将依托强村公司整合市场资源,打造“原”野之声“一村一主播”计划,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路;另一方面,规划建设小香薯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薯干、薯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效益。“我们要让小香薯从‘土疙瘩’变成‘金元宝’。”望着连片的种植区,刘丽满是憧憬。
这种“无中生有”的产业创新,在如皋市并非个例。与下原镇小香薯这样的“产业新秀”相得益彰的,是如城街道沿河村无花果这样的“产业老兵”——这个历经市场淬炼的成熟产业,正通过培优品种、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日,走进谷溢新无花果种植基地,只见枝头缀满芭劳奈、波姬红、波尔多等品种的幼果,青涩可人……待到成熟季,这些沉甸甸的果实将奏响丰收的乐章。
“我们引进的是山东优质无花果品种,目前种植规模达800亩,已成为江浙沪地区规模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陈宁介绍道。
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基地构建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采用“X”形栽培技术,科学调控种植密度;发挥无花果天然驱虫特性,配合本地沼液施肥,实现绿色种植;运用低温烘焙工艺,制成无花果干,通过网络销售,产品畅销全国。
从种苗种植、采摘加工,到入网销售、联农带农,从一颗果到一条链,陈宁通过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带着无花果强势破圈,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我们的目标是‘农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不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陈宁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将基地扩展到近3000亩的规模,力争让无花果干在全国市场占据约50%的份额,成为全国无花果果干销售冠军。
产业新苗破土拔节,老树新花竞放芬芳,共同绘就了如皋市乡村振兴战略下“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的农业产业创新图景。近年来,全市各镇(区、街道)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培育了像吴窑镇立新社区的白玉蜗牛、城北街道野林村的芦笋、城南街道育华村的水培芽苗菜、江安镇六团村的蓝莓等特色农业品牌。
“发展农业产业,关键是要让农民真正受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崔金表示,下一步,如皋市将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重点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的现代农业项目,强化政策引导与要素保障,让优质项目真正扎根乡土、惠及百姓,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如皋样板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