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皋:积极保护历史遗存 用心守住文化根脉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5-04-11 字体:[ ]

老墙、青砖、旧宅、小巷……阳春三月,春风拂面,无论是漫步在古色古香的东大街,还是别具乡野风味的范湖洲,你都能聆听光阴的故事,邂逅历史的变迁。

《左传》留名,东晋设县,悠久的历史,为如皋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为守好文化根脉,近年来,如皋始终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老街展新韵

寻回古老的文化记忆

“我们是大学同学,今年终于有机会来如皋逛一逛,没想到如皋还有这么古朴的老街。”趁着周末休息的时间,苏州女孩周诺来到老同学的家乡如皋游玩,老同学家所在的丁堰镇让她感觉很新鲜,尤其是藏在小镇深处、鲜为人知的丁堰老街更是捕获了她的心,“老街很宁静,每个老房子似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

丁堰镇因三国时期吕岱筑丁字形堰堤而得名,是千年盐镇、运河枢纽、红色沃土、非遗文化的融汇之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依水而建,现存街巷、水系、民居特色鲜明。近年来,随着古镇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镇域范围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逐渐被挖掘出来,得到抢救、保护,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逐渐被活化利用。

古镇古村是如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像丁堰镇这样曾被忽视的古镇资源,正在受到重视,得以被挖掘保护。“古镇古街都是当地历史的缩影,曾经生活的见证,传承保护意义重大。”看着逐步修缮中的石庄镇北大街古镇街区,石庄镇历史研究会成员周保如感慨颇多,“看着虹桥巷、西大街牌坊、汤氏老宅这些遗迹一点点被修复,老街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每个石庄人都很自豪”。

近年来,如皋以“一城两镇”申报工作为抓手,有效推进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脉延续和地域特色彰显。如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专家评估,丁堰镇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江镇杨洲社区获评江苏省传统村落,白蒲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高分通过部级专家组评审……在多方持续努力下,如皋初步构建起“名城引领、名镇支撑、名村点缀”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域化、多层次的文化格局日益清晰。

保护性修复

数字化赋能古城更新

十里春风,吹开了路边的花,也吹暖了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在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处古建筑内,工人们正忙着对建筑进行修缮,原本沧桑的老宅即将迎来蜕变。

作为如皋的地标建筑之一,东大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街上现存店面房、传统民居建筑、私家园林及遗址众多,是如皋古城传统特色的重要体现。为了守好这处文化根脉,近年来,如皋在“规划先行、保护优先”原则下,不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实施了不少街巷道路历史肌理恢复和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并引进多家传统老字号商铺、非遗工坊等,有效盘活了闲置空间资源,让古街焕发出新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机遇。为了推进古城保护,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市住建局、市文体广旅局、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等部门,研发“历史文化名城公益保护数治地图”,实现了对文物保护的网格设置、线索收集、调查巡检、案件办理等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档案化管理。

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漫步在东大街上,可以偶遇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正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建档,为风险监控、保护修缮提供支持。依托新时代的科技手段和不断创新的治理办法,古城“家底”一目了然,保护工作有了更扎实的支撑。

守好根与魂

扩大水绘文化影响力

日前,一场热闹的主题诗会在水绘园风景区内的水绘讲堂举行。活动分为音律贺新春、星火耀征程、诗酒趁年华三个篇章,伴随着悠扬的旋律,《青玉案·元夕》《闲情偶寄》《沁园春·雪》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词作品被深情朗诵,诗意也随着万物复苏而萌发。

这场春天的诗会,让水绘讲堂充满浓浓的书香味,也唤醒了大家对文学的热爱。“水绘讲堂”作为住建文化品牌,自开设以来,围绕城市建设、古典园林、红色文化等专题,先后举办了“我与陈从周”“《九色鹿》的创作体会”等主题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城市建设者及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作为如皋市文化地标,水绘园以其鲜明的形象、深厚的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载体。

“除了举办诗会、开设讲座,我们还开展了‘水绘讲堂’园校对接活动,向孩子们传播水绘文化、红色文化,在三明堂开展非遗文化展演,推动非遗文创产品推陈出新,力争为群众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水绘园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徐小维介绍,去年水绘园成功入选南通市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名录(第一批),水绘园将在这个基础上勤耕不辍,更好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水绘文化出圈出彩。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水绘文化是如皋城市建设的灵魂,体现着如皋城市建设的生态属性、人文属性、宜居属性。近年来,如皋住建系统在总结水绘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了各色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全面启动规划编纂《水绘园前世今生》工作,推动水绘园回归文化属性,让老空间变为文化新秀场,在城市更新中守好根与魂。

如皋:积极保护历史遗存 用心守住文化根脉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5-04-11 字体:[ ]

老墙、青砖、旧宅、小巷……阳春三月,春风拂面,无论是漫步在古色古香的东大街,还是别具乡野风味的范湖洲,你都能聆听光阴的故事,邂逅历史的变迁。

《左传》留名,东晋设县,悠久的历史,为如皋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为守好文化根脉,近年来,如皋始终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老街展新韵

寻回古老的文化记忆

“我们是大学同学,今年终于有机会来如皋逛一逛,没想到如皋还有这么古朴的老街。”趁着周末休息的时间,苏州女孩周诺来到老同学的家乡如皋游玩,老同学家所在的丁堰镇让她感觉很新鲜,尤其是藏在小镇深处、鲜为人知的丁堰老街更是捕获了她的心,“老街很宁静,每个老房子似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

丁堰镇因三国时期吕岱筑丁字形堰堤而得名,是千年盐镇、运河枢纽、红色沃土、非遗文化的融汇之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依水而建,现存街巷、水系、民居特色鲜明。近年来,随着古镇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镇域范围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逐渐被挖掘出来,得到抢救、保护,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逐渐被活化利用。

古镇古村是如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像丁堰镇这样曾被忽视的古镇资源,正在受到重视,得以被挖掘保护。“古镇古街都是当地历史的缩影,曾经生活的见证,传承保护意义重大。”看着逐步修缮中的石庄镇北大街古镇街区,石庄镇历史研究会成员周保如感慨颇多,“看着虹桥巷、西大街牌坊、汤氏老宅这些遗迹一点点被修复,老街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每个石庄人都很自豪”。

近年来,如皋以“一城两镇”申报工作为抓手,有效推进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脉延续和地域特色彰显。如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专家评估,丁堰镇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江镇杨洲社区获评江苏省传统村落,白蒲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高分通过部级专家组评审……在多方持续努力下,如皋初步构建起“名城引领、名镇支撑、名村点缀”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域化、多层次的文化格局日益清晰。

保护性修复

数字化赋能古城更新

十里春风,吹开了路边的花,也吹暖了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在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处古建筑内,工人们正忙着对建筑进行修缮,原本沧桑的老宅即将迎来蜕变。

作为如皋的地标建筑之一,东大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街上现存店面房、传统民居建筑、私家园林及遗址众多,是如皋古城传统特色的重要体现。为了守好这处文化根脉,近年来,如皋在“规划先行、保护优先”原则下,不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实施了不少街巷道路历史肌理恢复和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并引进多家传统老字号商铺、非遗工坊等,有效盘活了闲置空间资源,让古街焕发出新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机遇。为了推进古城保护,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市住建局、市文体广旅局、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等部门,研发“历史文化名城公益保护数治地图”,实现了对文物保护的网格设置、线索收集、调查巡检、案件办理等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档案化管理。

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漫步在东大街上,可以偶遇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正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建档,为风险监控、保护修缮提供支持。依托新时代的科技手段和不断创新的治理办法,古城“家底”一目了然,保护工作有了更扎实的支撑。

守好根与魂

扩大水绘文化影响力

日前,一场热闹的主题诗会在水绘园风景区内的水绘讲堂举行。活动分为音律贺新春、星火耀征程、诗酒趁年华三个篇章,伴随着悠扬的旋律,《青玉案·元夕》《闲情偶寄》《沁园春·雪》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词作品被深情朗诵,诗意也随着万物复苏而萌发。

这场春天的诗会,让水绘讲堂充满浓浓的书香味,也唤醒了大家对文学的热爱。“水绘讲堂”作为住建文化品牌,自开设以来,围绕城市建设、古典园林、红色文化等专题,先后举办了“我与陈从周”“《九色鹿》的创作体会”等主题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城市建设者及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作为如皋市文化地标,水绘园以其鲜明的形象、深厚的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载体。

“除了举办诗会、开设讲座,我们还开展了‘水绘讲堂’园校对接活动,向孩子们传播水绘文化、红色文化,在三明堂开展非遗文化展演,推动非遗文创产品推陈出新,力争为群众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水绘园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徐小维介绍,去年水绘园成功入选南通市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名录(第一批),水绘园将在这个基础上勤耕不辍,更好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水绘文化出圈出彩。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水绘文化是如皋城市建设的灵魂,体现着如皋城市建设的生态属性、人文属性、宜居属性。近年来,如皋住建系统在总结水绘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了各色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全面启动规划编纂《水绘园前世今生》工作,推动水绘园回归文化属性,让老空间变为文化新秀场,在城市更新中守好根与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