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通服装业海外兵团出奇制胜,在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站稳脚跟,产品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为竞争激烈的中国服装业蹚出了一条新路。”昨天,刚刚结束在东南亚考察的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杨晓东,在和服装界人士座谈时,对南通服装界给予高度评价。
为深入了解南通企业在海外的生存状况,组织更多的服装企业出海发展,10月29日至11月4日,南通市服装协会组织部分企业家,先后赴缅甸、柬埔寨、越南等国家走访了10多家南通企业。
在东南亚潮湿而温热的西南季风里,走访团马不停蹄,穿梭在一个个充满朝气的企业之间。如同遍地可见的中国标识,开疆拓土的南通企业家群体成为东南亚国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成服装企业 跨出国门办厂
纺织服装一直是“南通制造”的强势产业之一。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服装业三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江苏冠达、苏通纺联、帝奥等企业为绕开贸易壁垒,跨出国门到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办厂,开创了跨国办企业的先河。他们不仅成功规避了配额限制,还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打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新通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地缘政治等因素,服装业遇到不少困难。南通服装企业开始实施梯度转移,一部分到中西部等地区设立工厂,还有一部分企业则跨出国门,到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发展。
据世界通商总会副会长、南通市服装协会会长蔡建华介绍,目前南通服装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一留在南通本地,三分之一奔赴河南、安徽等地,还有三分之一企业去境外发展。目前仅在柬埔寨就有百余家南通工厂,为当地创造数万个工作岗位。
在蔡建华看来,服装企业的海外设厂之路,已从早期单纯为规避贸易壁垒的应急之举,升级为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生态共建的战略布局。
多地布局发展 建成联合舰队
在东南亚走访南通血统的服装企业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企业家都办了不止一家工厂。
江苏新林在缅甸一口气开了7家工厂,都是千人以上的规模,每个工厂主攻一个品种,家家订单饱满。最近又在越南清化投资了一家新工厂,拥有全新的智能设备。这些工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旦哪个订单工期紧,兄弟工厂会紧急调整驰援。
江苏三润以上海的设计中心为“心脏”,依托强大的打样团队和高效的生产流程,确保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敏锐的反应能力。他们在缅甸设立的工厂专注于针织与牛仔的生产,而柬埔寨的工厂则精进刺绣与珠绣工艺。此外,越南的基地主要负责运动功能服的制造。各厂专注不同生产工艺,且共享订单,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跨国产能网络。
办一家工厂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况是到境外投资设厂。面对语言不通、观念迥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员工,各种“水土不服”在所难免。令人意外的是,企业家们凭借深厚的制造底蕴与前瞻的战略眼光,开启了全球化布局的征程,从单纯的产能转移逐步向供应链深度融合迈进。
在东润集团柬埔寨二厂的车间里,缝纫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机器间,手中的布料如同变魔术般被迅速裁剪、缝制。江苏服装协会会长龚慧娟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南通人在柬埔寨办了百余家企业。从产品出海、生产出海到管理出海,南通服装企业又一次走到全省服装企业的前列。
不仅地理转移 还要输出文化
南通服装企业在东南亚的创业故事,是众多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
企业要在海外扎根,必须融入当地,重视文化交融,努力实现价值共生,这是许多出海企业家的共识。
缅甸南通商会创会会长、东方星董事长曹海东早在10多年前就到缅甸办厂。他说,初到缅甸时,当地的社会制度、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工会体制等都是挑战,如果不善于倾听、沟通,容易与工人之间产生矛盾,“我们努力融入当地文化,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责任和担当,用专业和爱心营造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
东润实业董事长刘继东在日本打拼多年,对“文化交融”感受尤深。他认为,任何产能迁移都必须伴随着管理体系、技术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同步输出。
一批一批南通企业家出海办厂,给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变化:一是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缅甸10万服装产业工人中,在南通人创办的企业中务工的超过3万人,而在柬埔寨南通企业务工的年轻人超过10万人;二是给当地年轻人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变化,江苏三润每到一个国家办厂,就把企业“激情、诚信、关爱、责任感、行动力”的价值观带到那里。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据蔡建华介绍,除了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些企业家选择到非洲和南亚地区投资设厂,如阿尔本公司在埃及投资的现代化工厂已经投产。
在永不停息的海浪声中,南通服装企业正跨越山海,驶向下一个黄金纬度,向着更加辽阔的锦绣前程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