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凌晨五点,暑气还未升起,鸿丰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内已早早亮起了灯,喂食、设备巡检、猪舍清扫……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养殖场内,开启了一天的养殖作业。
鸿丰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如皋市城南街道育华村,占地面积35亩,年出栏生猪可达6000头以上。近年来,公司凭借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打造出集“猪+沼+农”于一体的生态循环模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归雁还巢
大学生闯出养猪致富路
85后的郭继伟,是这家公司的“掌舵人”。2008年,他在一家知名企业入职。一年多的磨砺,他看到了传统农业的升级空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悄悄萌芽。2013年,郭继伟辞去工作回到育华村,接过父亲的养猪场,开启了生猪养殖的再创业之路。
接手后,郭继伟立志要用新思维改写乡村产业格局。饲料怎样搭配?母猪配种有哪些注意事项?卫生环境如何保证?……这一路要学的东西太多。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决定先沉下心到大猪场驻场学习。“养猪没有捷径可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只有实际操作、不断摸索才能学到真东西。”郭继伟坦言道。
逐渐掌握养殖技术和流程后,他并没有照搬他人的模式,而是结合自家养猪场实际,将操作流程拆解成“步骤手册”并反复优化,很快就从“门外汉”变成了颇有经验的养猪达人。从职场人变为新农人,郭继伟用行动证明:乡村不是发展的“短板”,而是可以通过踏实奋斗激活的“沃土”。
科技赋能
养殖场织起生态循环网
“老一辈的养猪模式十分简单,不在乎猪的品种,也不管配食,这在现在是远远不行的。”为不断优化生产,郭继伟狠下心来花大价钱改进养猪场的基建设备,打造绿色生态循环模式,让传统养猪场摇身一变成为智慧养殖基地。
给猪舍装上数据监测设备,引入自动化喂养系统,实时记录每头猪的采食量、饮水量,通过精准计算料肉比优化喂养方案,为每头猪建立“数字档案”。改用漏缝地板配合水泡粪技术,让猪粪自动掉落收集,避免粪便堆积,从源头解决卫生难题。“夏天猪爱玩水,采用直饮水嘴会浪费很多水资源。”为了节约用水,养猪场内安装了节水装置,严格控制出水量。加装沼气设备,将沼气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售卖。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则通过1000米高压输送管道与15个田间存储池,输送到公司自有农田、如皋市丰之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周边200多户农户的田地,覆盖面积达1500多亩。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底色。“猪+沼+农”的生态循环模式,让“废弃物”变成了“宝贝疙瘩”,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土地越种越肥沃,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范例。
惠民增收
民企协同绘就美好“钱”景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郭继伟并没有忘记返乡的初心,他始终将回报乡亲、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用自身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郭继伟自小就见多了农民用粪便为庄稼施肥。“庄稼生长光靠化肥怎么行,我们有这么好的有机肥,干嘛不去给乡亲们使用呢?”为了让更多农户都能享受到有机肥,公司增加了滴灌施肥器,用拖拉机带动管子,将猪粪直接输送到地下,在施肥的同时减少人力劳动。“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郭继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养殖场规模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企业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就业,从事养殖场日常管护、饲料加工、辅助施肥等工作。村民们不仅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还能兼顾家中老人孩子和自家农活,日子过得踏实又红火。这份对家乡的牵挂与担当,让公司逐渐发展成当地生猪养殖的标杆企业,更成了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让汗水浸润土地,以共享收获丰年。从“归雁”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郭继伟用行动诠释着新农人的精神内核,用满腔热血与责任担当奏响了乡村“智”富新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