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日,位于如皋市的江苏里高智能家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争分夺秒赶制订单。喷胶、复合、套内套、拷边……在一系列娴熟操作下,一张张兼具时尚外观与舒适体验的床垫迅速下线,等待装箱发往海外。
不久前,如皋海关发布最新数据,如皋市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4.2亿元,不仅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更以13.1%的同比增速展现强劲韧性。其中,出口表现尤为抢眼,146.6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17.9%。
如皋外贸在复杂变局中走出上扬曲线,不仅得益于国家稳外贸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接续发力,也离不开当地在拥抱“一带一路”、民营企业强势生长、“制造”变“智造”三大方向上的持续突破。
扩大“朋友圈”
县城工厂链接全球市场
近日,南通伟越电器有限公司一批价值673万元的电视机顺利完成装箱,启运乌兹别克斯坦。
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如皋企业主动拥抱“一带一路”,以市场多元化破解贸易风险,在新兴市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南通伟越电器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东地区知名家电品牌,其自主品牌KMC电视长期占据沙特市场份额前三名,去年出口额达3.7亿元。
“外贸新订单要‘守’更要‘跑’,我们针对出口国当地电压、信号等特点专门研发了适配机型,以市场多元化应对国际贸易风险。”伟越电器公司关务负责人王永侠介绍,今年企业在深耕中东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力争将中亚市场打造成继中东市场之后的第二个增长点。
直径两米的巨型导轮组匀速转动,将数百根单丝以精密控制的张力同步拉伸;与此同时,高速织绳机飞速转动,将强化后的纤维编织成致密的绳体结构。这是发生在如皋市顺源电力绳网带织造有限公司的一幕生产场景。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生产电力牵引绳、网、带等电力安全工器具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个月前,顺源电力自主研发生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绳”首批订单成功出海,进军国际市场。企业负责人介绍,面对国际能源基建热潮,顺源电力锚定“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凭借“强力丝牵引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绳”等拳头产品,与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亲密合作关系。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如皋外贸“朋友圈”最大的合作伙伴,今年上半年进出口97亿多元,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拉动当地进出口增速7.7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东亚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东盟产业链合作,今年上半年,如皋对东盟进出口49.8亿元,同比增长41.1%。
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如皋外贸承压向上的重要引擎。
民企成主力军
以韧性与活力破浪前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如皋民营企业进出口112.6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8.0%,民营企业拉动外贸增长9.9个百分点,带动作用大幅增强。
如皋民营企业何以强劲生长,成为外贸的主力军?
这源于当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带动出口结构向优向新。今年以来,如皋实施制造业“筑峰强链”,进一步凸显新型电力装备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氢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布局未来产业。
受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去年11月我国出台《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加强研发、增强韧性、拓展新市场成为许多如皋民营企业共同的选择。
随着全球“睡眠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愿意为“睡个好觉”买单。江苏里高智能家居有限公司紧跟市场趋势,产品链从原先的基础助眠枕头、床垫,拓展到智能床、沙发等多个品类,成功实现了向智能家居的转型升级。“海外市场需求激增,今年1至6月出口产品289批次、货值3846.02万元,同比增长28.64%。”企业负责人说。
同样是专注外贸,在南通维尔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分钟最大产能4200粒的高速糖果生产线正加快马达,全速运转。
“企业70%的产品都是出口,要不断提高才能赢得市场青睐。”谈及外贸之路上的“闯关”经历,公司董事长史志勇有些感慨,“这些年企业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提高全球合作的能力,今年收到了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采购商抛来的合作橄榄枝。”
德源(中国)高科有限公司的进口表现同样亮眼。作为棕榈仁油等原料进口大户,企业上半年进口量达6.6吨,货值1.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7%、138.78%。
这一增长背后,是企业与海关联动优化通关流程的成果——通过“船边直提”模式,棕榈仁油从货轮经码头管线直接进入企业储罐,通关耗时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单批次降本2万余元。
“含智量”十足
政企同频激活新动能
规模上去了,质量如何破局?如皋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慧服务升级,是如皋外贸实现“量质齐升”的关键。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模式革新,如皋不断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外贸增长开拓增量空间。
“我们自主研发的莱赛尔纤维,填补了国内绿色纤维技术空白,热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赛得利(南通)纤维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手握14项专利技术,将“中国纤维”通过“一带一路”推向全球,今年上半年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近4倍,随着出口量攀升,原材料进口需求也同步增长,溶解级木浆进口量同比增长近两成,形成“出口带动进口”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如皋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工贸易增幅较大,进出口52.2亿元,同比增长27.7%。
除了企业层面的“智造”转型,“智慧海关”建设亦是“智造”赋能外贸的重要体现。针对大宗原料进口企业“等货生产”的迫切需求,如皋海关创新实施分类保障机制,推进科技应用提升监管效能。
作为一家年需100万吨纸浆(超90%依赖进口)的企业,亚太森博(江苏)浆纸有限公司是直接受益者。今年上半年企业进口纸浆近30万吨,货值超11亿元,进口纸浆也因此成为如皋市第二大进口商品。
“加大科技应用力度,让‘智慧’成为企业减负增效的核心助力。”如皋海关查验科科长丁伟说,如皋口岸进口货物通关时长不断压缩,效率提升近30%,每年为企业节约物流和仓储成本近百万元。
外贸的蓬勃脉动背后,同样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疏通。去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如皋多家金融机构相继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今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科技贷款、普惠金融贷款增速居南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