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稻蛙欢鸣、稻鳖潜行、稻鸭嬉戏,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多收”——
稻花香里“渔”歌扬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字体:[ ]

海安高新区胡集街道周吴村的夏夜,蛙鸣如潮。6月底,秧苗新绿入田,300万只黑斑蛙也随之跃入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这幅“稻蛙共生”的生动图景,正是南通深挖“一块地”潜能、探索“稻田+”综合种养的生动缩影。

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以来,我市巧妙地在稻田叠加水产、禽类养殖,算出了经济效益倍增、生态持续向好、农民稳步增收的“三笔账”。连日来,记者深入田间,于稻香蛙鸣间,探寻“盘活”方寸之地,持续拓宽“稻田+”的方法。

稻蛙共生

有机米价格翻了倍

踏入周吴村荣祥蛙稻养殖基地,此起彼伏的蛙鸣瞬间将人包围。目光所及,丝网将稻田分割成整齐的条状“小公寓”,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轻摆。水波之下,成群的黑斑蛙或静伏休憩,或敏捷捕食。

“蛙声一响,心里就踏实了!”基地负责人王海宏笑着说。近年来,为了盘活闲置农田,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周吴村一直在寻找良策,引入“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便是其中一种新尝试。

“稻蛙共生”立体养殖模式是以稻田为基础,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青蛙,利用两者的互利共生关系,从而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

与市场上常见的牛蛙相比,黑斑蛙以其紧实的肉质、鲜甜的滋味和弹牙的口感深受好评。王海宏正是看中了这一卖点。

今年,他在30亩稻田投放了300万只黑斑蛙苗。在这里,黑斑蛙是天然的“植保员”和“施肥工”:它们以稻田害虫为食,排泄物化作滋养禾苗的有机肥。这种巧妙的共生关系,让水稻病虫害大幅减少,全程无须喷洒化肥农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显著提升了稻米品质,实现了“蛙护稻、稻养蛙”的良性循环。单季下来,有机稻亩产稳定在800斤,黑斑蛙的亩产更高达2000余斤。

要养蛙,先活水。养蛙对水源和排灌的条件非常严苛,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稻蛙共生模式的根基。

放眼远眺,只见纵横的田埂上铺设着细密的尼龙网,田块错落分割有序,周吴村党总支书记曹龙铁介绍,基地依托毗邻水源的优势,精心改造了田块,从而形成了通畅的水流网络,确保24小时活水流动,同时,茁壮成长的秧苗,在酷暑也为黑斑蛙提供了天然的荫蔽所。

“传统种稻,亩收益约2000元。而在稻蛙田,每斤米可以卖到5元,综合收益能跃升至每亩2万多元。”王海宏弯下腰,轻轻拨开稻丛,几只健硕的黑斑蛙露了出来,“种出的有机‘稻蛙米’,米粒饱满,口感柔软清香,价格翻倍。再加上生态黑斑蛙的销售,‘一田双收’甚至‘多收’,农田的效益真正做到了最大化。”

稻鳖共栖

仿野生养出不菲“身价”

蛙鸣渐远,沿海岸线东行,通州湾海防村的30亩水田里,一场更为“低调”的共生悄然上演——主角是深藏稻浪之下的中华鳖。“去年,我们在33亩的农田里放养了600多只甲鱼,首次尝试‘稻鳖共生’模式。”海防村党总支书记杨裕成介绍。

传统养殖模式下,通常是将甲鱼置于专门的养殖池中,采取单排单灌的方式进行管理,环境相对单一,缺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互动。

水稻田里,秧苗为甲鱼撑起“绿伞”,并为之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小鱼虾、害虫等天然饵料,甲鱼的排泄物则成为水稻绝佳的有机肥。当甲鱼在泥泞中穿梭游动时,恰似天然的“松土机”,不仅能有效抑制田里的杂草生长,减少病害,还能促进水稻根系呼吸,最终实现稻谷增产、提质。

为了最大程度模拟野生环境,海防村采取“人放天养”策略:每亩田仅投放约20只甲鱼,通过低密度养殖,为甲鱼留足生长空间。同时,不投喂任何人工饲料,甲鱼的食物完全依赖稻田生态系统的天然产出。

“我们精选200—300克大小的中华鳖苗,在接近野生的环境里生长两年,就能达到1.5—2斤的食用佳品规格。”杨裕成解释,水稻田模拟了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甲鱼摄食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和有机物质,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含量增加,肉质更加紧实、鲜美,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风味也更加接近野生甲鱼,每只就能卖到近200元,并深受高端市场青睐。

“稻鳖模式”何以青睐这里?杨裕成说:“既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优势,也是看好市场前景。”

海防村地处江海交汇口,水源优质、排灌便利,具有发展综合种养的先天优势。田边开挖的6米宽排灌沟,既服务于水稻灌溉,也成为甲鱼的“运动场”和“避风港”。秋收后,沟渠保持水位,更是甲鱼越冬的暖巢。

杨裕成说,在“稻鳖共生”的模式下,不仅稻米口感更佳、营养更高,甲鱼也因摄食天然饵料,品质和营养价值显著提升。同时,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账、经济账,双赢。

稻鸭共舞

循环链“孵”出生态品牌

在海安市曲塘镇江苏晴耕雨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一群毛茸茸的“工兵”正摇摆穿梭于青翠的秧苗间。它们脚踝上佩戴着计步器,每日的运动轨迹和步数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成为监测评估稻田生态系统的样本。

“今年插秧季,我们在40亩的稻田里同步放养了300只鸭子。”公司总经理钱阳介绍,去年,公司试种的名为“老家味之稻”的精品稻鸭米在线上线下同步热销,仅这一项就为公司带来了20多万元的销售额,“虽然水稻总体产量比普通水稻种植模式低约20%,但纯绿色、零农残的品质,还是为我们稳稳抓住了高端市场的客源。”

在钱阳看来,采用“稻鸭共作”可减少一半以上的化学投入。在稻田里,鸭子成了全能的“田间管理员”:杂食的属性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在跑动中可以抖落、吃食稻穗上的害虫,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同时,鸭蹼不断踩踏疏松土壤、粪便则是上好的有机肥……“全程无须打药追肥,一条高效的生态循环链就形成了。”

同样的“稻鸭共舞”场景,也在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的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演。

千亩稻浪随风起伏,一群麻鸭在田间嬉戏觅食。“这是我们核心的有机稻鸭共作区,今年水稻长势喜人,产量肯定超过去年!”合作社理事长韩瑜梅喜悦溢于言表。

鸭子是天然的“水质检测员”,稍有污染就会“罢工”,这也倒逼农户采用更科学绿色的管护手段。

在病虫害防治上,韩瑜梅根据土壤条件,采用了“稻鸭共作”模式:即每亩田投放12至18只麻鸭,利用其能在稻田里捕食害虫、啃食杂草的杂食性特点,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等绿色防治手段。“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农药化肥用量直线下降,种植成本大大降低。”韩瑜梅说。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的亩均效益,还契合当下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此模式下,合作社出品的“金禾元”牌大米深受好评。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从稻蛙欢鸣、稻鳖潜行到稻鸭嬉戏,在南通,“稻田+”的模式愈发丰富多彩。市农业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32亩,水产品和稻谷的产值分别高达1278.4万元、531.82万元。

这种生态绿色农业模式,不仅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的亩均效益,还契合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方寸田间持续谱写着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稻蛙欢鸣、稻鳖潜行、稻鸭嬉戏,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多收”——
稻花香里“渔”歌扬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字体:[ ]

海安高新区胡集街道周吴村的夏夜,蛙鸣如潮。6月底,秧苗新绿入田,300万只黑斑蛙也随之跃入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这幅“稻蛙共生”的生动图景,正是南通深挖“一块地”潜能、探索“稻田+”综合种养的生动缩影。

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以来,我市巧妙地在稻田叠加水产、禽类养殖,算出了经济效益倍增、生态持续向好、农民稳步增收的“三笔账”。连日来,记者深入田间,于稻香蛙鸣间,探寻“盘活”方寸之地,持续拓宽“稻田+”的方法。

稻蛙共生

有机米价格翻了倍

踏入周吴村荣祥蛙稻养殖基地,此起彼伏的蛙鸣瞬间将人包围。目光所及,丝网将稻田分割成整齐的条状“小公寓”,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轻摆。水波之下,成群的黑斑蛙或静伏休憩,或敏捷捕食。

“蛙声一响,心里就踏实了!”基地负责人王海宏笑着说。近年来,为了盘活闲置农田,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周吴村一直在寻找良策,引入“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便是其中一种新尝试。

“稻蛙共生”立体养殖模式是以稻田为基础,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青蛙,利用两者的互利共生关系,从而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

与市场上常见的牛蛙相比,黑斑蛙以其紧实的肉质、鲜甜的滋味和弹牙的口感深受好评。王海宏正是看中了这一卖点。

今年,他在30亩稻田投放了300万只黑斑蛙苗。在这里,黑斑蛙是天然的“植保员”和“施肥工”:它们以稻田害虫为食,排泄物化作滋养禾苗的有机肥。这种巧妙的共生关系,让水稻病虫害大幅减少,全程无须喷洒化肥农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显著提升了稻米品质,实现了“蛙护稻、稻养蛙”的良性循环。单季下来,有机稻亩产稳定在800斤,黑斑蛙的亩产更高达2000余斤。

要养蛙,先活水。养蛙对水源和排灌的条件非常严苛,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稻蛙共生模式的根基。

放眼远眺,只见纵横的田埂上铺设着细密的尼龙网,田块错落分割有序,周吴村党总支书记曹龙铁介绍,基地依托毗邻水源的优势,精心改造了田块,从而形成了通畅的水流网络,确保24小时活水流动,同时,茁壮成长的秧苗,在酷暑也为黑斑蛙提供了天然的荫蔽所。

“传统种稻,亩收益约2000元。而在稻蛙田,每斤米可以卖到5元,综合收益能跃升至每亩2万多元。”王海宏弯下腰,轻轻拨开稻丛,几只健硕的黑斑蛙露了出来,“种出的有机‘稻蛙米’,米粒饱满,口感柔软清香,价格翻倍。再加上生态黑斑蛙的销售,‘一田双收’甚至‘多收’,农田的效益真正做到了最大化。”

稻鳖共栖

仿野生养出不菲“身价”

蛙鸣渐远,沿海岸线东行,通州湾海防村的30亩水田里,一场更为“低调”的共生悄然上演——主角是深藏稻浪之下的中华鳖。“去年,我们在33亩的农田里放养了600多只甲鱼,首次尝试‘稻鳖共生’模式。”海防村党总支书记杨裕成介绍。

传统养殖模式下,通常是将甲鱼置于专门的养殖池中,采取单排单灌的方式进行管理,环境相对单一,缺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互动。

水稻田里,秧苗为甲鱼撑起“绿伞”,并为之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小鱼虾、害虫等天然饵料,甲鱼的排泄物则成为水稻绝佳的有机肥。当甲鱼在泥泞中穿梭游动时,恰似天然的“松土机”,不仅能有效抑制田里的杂草生长,减少病害,还能促进水稻根系呼吸,最终实现稻谷增产、提质。

为了最大程度模拟野生环境,海防村采取“人放天养”策略:每亩田仅投放约20只甲鱼,通过低密度养殖,为甲鱼留足生长空间。同时,不投喂任何人工饲料,甲鱼的食物完全依赖稻田生态系统的天然产出。

“我们精选200—300克大小的中华鳖苗,在接近野生的环境里生长两年,就能达到1.5—2斤的食用佳品规格。”杨裕成解释,水稻田模拟了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甲鱼摄食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和有机物质,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含量增加,肉质更加紧实、鲜美,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风味也更加接近野生甲鱼,每只就能卖到近200元,并深受高端市场青睐。

“稻鳖模式”何以青睐这里?杨裕成说:“既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优势,也是看好市场前景。”

海防村地处江海交汇口,水源优质、排灌便利,具有发展综合种养的先天优势。田边开挖的6米宽排灌沟,既服务于水稻灌溉,也成为甲鱼的“运动场”和“避风港”。秋收后,沟渠保持水位,更是甲鱼越冬的暖巢。

杨裕成说,在“稻鳖共生”的模式下,不仅稻米口感更佳、营养更高,甲鱼也因摄食天然饵料,品质和营养价值显著提升。同时,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账、经济账,双赢。

稻鸭共舞

循环链“孵”出生态品牌

在海安市曲塘镇江苏晴耕雨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一群毛茸茸的“工兵”正摇摆穿梭于青翠的秧苗间。它们脚踝上佩戴着计步器,每日的运动轨迹和步数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成为监测评估稻田生态系统的样本。

“今年插秧季,我们在40亩的稻田里同步放养了300只鸭子。”公司总经理钱阳介绍,去年,公司试种的名为“老家味之稻”的精品稻鸭米在线上线下同步热销,仅这一项就为公司带来了20多万元的销售额,“虽然水稻总体产量比普通水稻种植模式低约20%,但纯绿色、零农残的品质,还是为我们稳稳抓住了高端市场的客源。”

在钱阳看来,采用“稻鸭共作”可减少一半以上的化学投入。在稻田里,鸭子成了全能的“田间管理员”:杂食的属性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在跑动中可以抖落、吃食稻穗上的害虫,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同时,鸭蹼不断踩踏疏松土壤、粪便则是上好的有机肥……“全程无须打药追肥,一条高效的生态循环链就形成了。”

同样的“稻鸭共舞”场景,也在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的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演。

千亩稻浪随风起伏,一群麻鸭在田间嬉戏觅食。“这是我们核心的有机稻鸭共作区,今年水稻长势喜人,产量肯定超过去年!”合作社理事长韩瑜梅喜悦溢于言表。

鸭子是天然的“水质检测员”,稍有污染就会“罢工”,这也倒逼农户采用更科学绿色的管护手段。

在病虫害防治上,韩瑜梅根据土壤条件,采用了“稻鸭共作”模式:即每亩田投放12至18只麻鸭,利用其能在稻田里捕食害虫、啃食杂草的杂食性特点,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等绿色防治手段。“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农药化肥用量直线下降,种植成本大大降低。”韩瑜梅说。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的亩均效益,还契合当下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此模式下,合作社出品的“金禾元”牌大米深受好评。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从稻蛙欢鸣、稻鳖潜行到稻鸭嬉戏,在南通,“稻田+”的模式愈发丰富多彩。市农业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32亩,水产品和稻谷的产值分别高达1278.4万元、531.82万元。

这种生态绿色农业模式,不仅有效提高水稻种植的亩均效益,还契合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方寸田间持续谱写着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