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如东县奋力谱写洋口新型工业化新篇章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02-20 字体:[ ]

刚刚召开的全县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要求,以更大力度强链补链延链,加快绿色化转型,要锚定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加快打造一流创新高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洋口镇党委书记、沿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健表示,将坚持强链补链,夯实产业基础,坚持绿色引领,突出科技创新,提升园区能级,为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洋口力量。

锚定目标争进位,扛牢“强镇担当”。聚焦经济运行,坚持稳中求进。始终坚持抓调控、稳大盘,紧盯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产值、工业投资等核心指标,紧盯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极。确保全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450亿元、工业产值5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聚力项目攻坚,坚持量质双升。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觉悟,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争全年签约注册5亿元(含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个、外资到账5000万美元、举办招商活动不少于6场、2024年签约注册开工率达60%、5亿元以上开工项目8个、竣工项目5个、转化项目3个、季度开工项目不少于6个、科创项目招引不少于20个。突出科技创新,坚持蓄势赋能。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年力争申报高企30家,专精特新、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等特色企业称号10个,研发投入突破15亿元,引进并入选国省市县各级人才计划20人次。

精准发力促转型,激活“核心动能”。强链补链,夯实产业根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依托化工园,推动支柱产业补链,积极打造特种气体与电子胶黏剂新材料产业集群;抢抓“海洋经济”新赛道,布局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蓝色增长极”。绿色引领,擦亮零碳底色。坚持绿色改造和节能降碳并重,以巴斯夫为标杆,打造零碳工厂,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零碳园区展览馆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数智化”平台建设,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打造具有“零碳”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协同共建,提升园区能级。深化与江阴临港开发区、锡山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的“联合招商、产业共育”机制,探索“标准地+双信地”供应模式,力争常州大学如东分中心三年内升级为省级研发机构。

强化保障聚合力,筑牢“攻坚后盾”。以“洋口速度”优化服务。深化“26℃温馨服务直通车”机制,擦亮“样样办”政务品牌,以“艾佩科速度”“新威凌效率”为典型示范,瞄准项目“全流程”,优化服务“全周期”,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化工项目审批。确保万洋润滑油基地、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年内投产达效。以“真金白银”赋能发展。用足“两新”“两重”政策红利,推动高盟、优嘉等企业申报超长期国债;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未来产业,做好技术升级,在设备投资,贷款融资等方面降门槛、减事项、优流程,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头活水。以“硬核要素”夯实支撑。加快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完善危化品物流体系;依托万洋众创城、静脉产业园等载体,培育润滑油、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为项目落地提供全要素保障。

如东县奋力谱写洋口新型工业化新篇章
来源:如东县 发布时间:2025-02-20 字体:[ ]

刚刚召开的全县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要求,以更大力度强链补链延链,加快绿色化转型,要锚定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加快打造一流创新高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洋口镇党委书记、沿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健表示,将坚持强链补链,夯实产业基础,坚持绿色引领,突出科技创新,提升园区能级,为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洋口力量。

锚定目标争进位,扛牢“强镇担当”。聚焦经济运行,坚持稳中求进。始终坚持抓调控、稳大盘,紧盯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产值、工业投资等核心指标,紧盯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极。确保全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450亿元、工业产值5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聚力项目攻坚,坚持量质双升。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觉悟,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力争全年签约注册5亿元(含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个、外资到账5000万美元、举办招商活动不少于6场、2024年签约注册开工率达60%、5亿元以上开工项目8个、竣工项目5个、转化项目3个、季度开工项目不少于6个、科创项目招引不少于20个。突出科技创新,坚持蓄势赋能。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年力争申报高企30家,专精特新、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等特色企业称号10个,研发投入突破15亿元,引进并入选国省市县各级人才计划20人次。

精准发力促转型,激活“核心动能”。强链补链,夯实产业根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依托化工园,推动支柱产业补链,积极打造特种气体与电子胶黏剂新材料产业集群;抢抓“海洋经济”新赛道,布局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蓝色增长极”。绿色引领,擦亮零碳底色。坚持绿色改造和节能降碳并重,以巴斯夫为标杆,打造零碳工厂,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零碳园区展览馆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数智化”平台建设,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打造具有“零碳”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协同共建,提升园区能级。深化与江阴临港开发区、锡山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的“联合招商、产业共育”机制,探索“标准地+双信地”供应模式,力争常州大学如东分中心三年内升级为省级研发机构。

强化保障聚合力,筑牢“攻坚后盾”。以“洋口速度”优化服务。深化“26℃温馨服务直通车”机制,擦亮“样样办”政务品牌,以“艾佩科速度”“新威凌效率”为典型示范,瞄准项目“全流程”,优化服务“全周期”,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化工项目审批。确保万洋润滑油基地、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年内投产达效。以“真金白银”赋能发展。用足“两新”“两重”政策红利,推动高盟、优嘉等企业申报超长期国债;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未来产业,做好技术升级,在设备投资,贷款融资等方面降门槛、减事项、优流程,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头活水。以“硬核要素”夯实支撑。加快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完善危化品物流体系;依托万洋众创城、静脉产业园等载体,培育润滑油、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为项目落地提供全要素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