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刘敬华 提案号: 306
标题: 关于多媒介融合提升地域性品牌形象的建议
提案内容: 提升地域性的品牌形象,打响地区知名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关系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的集聚、招商引资的成效,以及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以如东为例。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如东是计生先进县、农业大县、正在老去的县城,这些都是历史的产物。现在如东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因计生工作造成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如东,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如东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随着现代高效农渔业的发展,如东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强县。更重要的是,如东正在向工业强县迈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特色产业板块加速形成,载体能级持续提升,大园区支撑大项目,大项目支撑大产业的格局正在引领如东沿海开发等加快推进。2016年有2家企业上市,8家企业登陆新三板,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是南通县市区中第二家破千亿的地区。如东还有浓郁的南黄海风情,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等等。如东的很多品牌和标签,并不为外人所知,知名度不高。
   建议:第一,本地新闻媒体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突出成就,针对地域文化特色和地理品牌标识,针对风土人情、名人名迹,加强外宣,向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以及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发稿、发片,对外宣传推介。
   第二、加强活动策划。可以跟央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合作开展直播节目。策划一些代表地域特色和品牌的活动,来进行城市形象宣传。
   第三,运用多媒体融合的手段,讲好故事。充分挖掘地域性的文化、地理、人文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包装。 
承办单位: 主办: 如东 协办:
答复日期: 2017-06-30
答复内容:

刘敬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多媒体融合提升地域性品牌形象的建议已收悉。近年来,如东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和融合步伐,打造富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并着力塑造和推广如东整体对外形象,加强三张“如东名片”的宣传,突出教育之乡、海鲜之乡的特色品牌宣传。

一、 加大如东形象对外推广力度

 着力塑造和推广如东整体对外形象,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作用,借助专业力量精心策划设计,把如东形象推广融入到招商引资、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等各个渠道,使“如来如意、东方之城”的如东形象在海外、全国更加鲜明、闪亮起来。加强三张“如东名片”的宣传,深入挖掘如东特色,精心策划设计,突出重点开展系列化品牌化的宣传。加强特色品牌宣传,突出教育之乡、体育之乡、杂技之乡、长寿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绘画)、海鲜之乡、建筑之乡、纺织之乡,条斑紫菜第一县、南美白对虾第一县等特色品牌宣传。加强我县重大活动的对外宣传,积极借助国家和省市交流平台,宣传推广如东形象。切实做好我县举办“沿海经济合作洽谈会”、“国际风筝会”、“开渔节”等重大活动的对外宣传报道。组织开展紫菜交易会、重特大企业开工运行、文联“五月风”等行业性活动的专题外宣活动,开展杂技、书画、摄影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如东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年如东已经在南通更俗大剧院、江苏大剧院推出大型杂技剧《海星花》,不但增强如东的对外影响力。

二、因地制宜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如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媒体融合步伐,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对媒体建设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县级媒体积极谋篇、及早布局,主动作为、壮大主流,致力改善基层舆论生态环境。一是抓人员融合。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以骨干带全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新媒体业务培训,在浙江大学举办媒体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组织编辑记者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提升媒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二是抓内容融合。按照“全县一张网”的要求,加大“两微一端”建设力度,组建新媒体中心,着力打造政务微信矩阵,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成立如东网盟俱乐部,加强县内主要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的联动,做到在重大事件中统一声音、在重要活动中通力协作、在重点宣传中共同推进,不断壮大主流舆论。三是抓管理融合。树立扁平化管理理念,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行效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发挥绩效考核杠杆作用,出台《全媒体稿件采编工作专项考核办法》,将新媒体发稿纳入考核评奖,各类业务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优先考虑全媒体记者。

三、多举措提升外宣工作水平

如东县委宣传部、县文广传媒中心加强了对外宣传的策划,并积极与央视新闻中心沟通,实现了央视宣传如东的新突破。近年来,多篇反映如东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报道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大选题策划。认真研究栏目需求,策划好可以对接的选题。采取邀请主流媒体记者采风、采访及送稿等形式,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国内知名主流媒体加强通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推进外宣项目。围绕央视新闻栏目关注的内容,提前沟通、采访,第一时间发片。二是建好阵地,多元传播,做大外宣。如东主动适应新常态,研究互联网应用的不同形态、不同特点和不同受众,创新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积极抢占外宣新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外宣和网络外宣工作,不断扩大外宣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外宣主力军作用。县内报台网站已经成为如东对外宣传的重要力量,主动对接县外媒体,积极向外供稿,形成了以内宣促进外宣、以外宣带动内宣的内外宣一体化的生动局面。三是积极开展文化外宣。文化外宣的策划、主要内容、制作方案由县委宣传部进行审定。近年来,如东以文化品牌、文艺精品为媒介,开展特色文化外宣。如东杂技是南通的十二大文化品牌之一,近年来在香港市场开展“天天演”活动,较好地宣传和推介了如东。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如意东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大海风车谣》等成为传播如东好声音的重要载体。投资40多万元编辑外宣画册《扶海而兴,如意东方》,以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和推介魅力如东、活力如东、生态如东、幸福如东。

四、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1. 加强与重点媒体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国内知名主流媒体通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送外宣专题作品。另一方面主攻与百度、腾讯、新浪、凤凰、搜狐、澎湃等强势新媒体的沟通合作,多频次、多角度、植入性地推送如东特色名片,扩大对外知名度。

2. 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开拓外宣阵地,加快“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微博、微信和无线客户端等开展网络外宣活动,有效传播如东形象。

3.建立新媒体矩阵。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力外宣。当前,如东以单位、品牌、个人为基础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有数百个,一批优质自媒体已经凸显。在此背景下,以如东微盟为基础,将官方多媒体与众多自媒体进行整合,以新媒体矩阵的形式在信息传送、文化传播、对外宣传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中共如东县委宣传部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