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卢志敏 提案号: 232
标题: 关于统筹开发南通市沿海滩涂资源以用于补充耕地的建议
提案内容:
我市临江不靠海,2003年起启动了沿江大开发,将有限的滩涂围垦深度开发,建成了港口码头。目前,我市沿江滩涂资源用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占补平衡工作推进举步维艰。 一是后备资源接近枯竭,我市占补资源主要为坑塘,目前我市坑塘仅为七千亩,其中相当一部分实地还承担排涝功能,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已严重匮乏; 二是复垦成本不断攀高,坑塘复垦经历了从易到难、由浅塘到深塘、土源稀缺运距渐远的历程,尽管不断提高复垦补助标准,但仍很难奏效; 三是安全隐患逐步呈现,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部分镇不得已开始复垦小面积居住河,导致梅雨季节内涝,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遭受破坏。持续推进占补平衡工作对我市而言已非上策, 这样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在全市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从市情来看,南通市海岸滩涂资源丰富,海岸线北起海安县老坝港,南至启东市圆陀角,总长206公里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多。其中淤涨型岸段126公里,每年淤积滩涂面积约4500多亩。由此形成的土地后备资源成为保障发展的重要砝码。
建议将这些未围垦海域滩涂资源提升到南通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开发,坚持“谁开发、谁获益”的原则,由市统一组织招标,各地竞标实施开发,以获得补充耕地指标保障地方发展。
承办单位: 主办: 国土资源局 协办: 海洋与渔业局
答复日期: 2017-06-29
答复内容:

卢志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开发南通市沿海滩涂资源以用于补充耕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沿海滩涂资源用于补充耕地的情况

“十五”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增大,为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我市有序将沿海滩涂围垦开发项目用于占补平衡补充耕地。2001年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沿海滩涂围垦耕地占补平衡项目26个,建设总规模15.92万亩,新增补充耕地面积达10.64万亩,从而确保了我市实现连续25年耕地自我占补平衡。“十二五”以来,国家实行用海从严控制,围填海指标争取及用海项目审批难度进一步加大,滩涂围垦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锐减。

根据《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十三五”期间,全市沿海滩涂规划围垦建设20个围区、25.32万亩,其中农渔业围垦区3个、6.09万亩,一是如东掘苴新闸外侧农业围垦区4.56万亩,现状为开放式海水养殖和风电,如东县计划“十三五”期间围垦,但即将出台的《江苏省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将该区块纳入如东沿海重要生态湿地限制开发区,能否围垦、围垦多少难以确定;二是如东刘埠一级渔港工程围垦区0.11万亩,不作为补充耕地;三是启东协兴闸南侧东海农业围垦区新围1.42万亩,仍作为围海高效养殖区,不作为补充耕地。另外,新围垦区盐碱度高,需要投入较大资金、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形成质量相当的耕地。由此看来,通过沿海滩涂围垦增加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短期内达到耕地质量要求难度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情况,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海洋部门,积极协调我市沿海县(市、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围垦滩涂开发用途,加大沿海滩涂资源用于补充耕地的力度。

1、在不违背《江苏省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协调如东方面,启动掘苴新闸外侧海域围垦,加快土质改良,尽快形成耕地。协调启东方面,逐步将东海农业围垦区用于耕地建设,同时合理调整好养殖区域,做好征海补偿和失海渔民安置工作。

2、充分利用我市沿海原有围垦滩涂,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将部分已围垦的存量农业用海滩涂用于补充耕地。同时,通过盐碱地土壤改良研究探索,采取添加土壤改良化学方法、秸秆还田生物方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种植“海水稻”等多途径,综合施策改良土壤,加快提升沿海滩涂补充耕地的质量。

2、加强与省沿海办、省海渔局沟通,确保省“十三五”滩涂围垦规划南通分幅中的建设用海围区数和面积不减,为新招引和内陆转移的建设项目提供落户空间,缓解内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压力。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2017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