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陈祖新 提案号: 365
标题: 关于加快建立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优化建筑产业链的建议
提案内容:
案    由: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建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其中雾霾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迫切使得建筑行业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现代的、智慧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口红利逐步消退、人工费用急剧增长和建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建筑智能化、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家陆续出台了《绿色施工导则》、《绿色建筑行动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再次强调“推广智能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而智能化、产业化的基础就是建设好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以建筑智能化、产业化为核心理念,以产业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发展壮大关联产业为思路,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将是推进建筑智能化、产业化的最佳平台。通过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这一平台,能够达到技术聚集、产业聚集和资源聚集的良好效果,使建筑产业化更加理性和有序发展,进而推动建筑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对于加快南通地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通市作为建筑大市,建筑业是南通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建立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迫在眉睫。
案    据:
南通市拥有各类建设资质企业2200家,其中拥有对外签约权的总承包建工企业40多家,数全省第一。201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约6100亿元,2016年预计达到6400亿元。“2015年度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建筑外经类名单中,全省10家企业上榜,南通市占据6席。南通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市,却始终不是建筑强市,原因何在?
其一,建筑产业规模和结构不合理。建筑企业各自为政,建筑产业链不集中,分布不合理,难以发挥“1+1>2”的作用。
其二,配套政策不完善。我市虽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形成目标清晰的、内容完善的顶层设计,对建筑产业园的支持力度更是微乎其微,政策没有完全到位。
其三,建筑产业化推广度不高,示范项目鲜少。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制度不配套、市场接受程度不高、部品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建设成本高等原因,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其四,建筑企业生产力低端化。南通建筑业仍是粗放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一直存在,如不能转型升级,很难提高南通建筑核心竞争力。
其五,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科技进步的关键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筑产业化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型产业工人,但目前建筑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在国家节能减排、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建筑产业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仅如此,省厅还设立了建筑产业化专项资金和扶持基金,超过200亿元,着重考虑在省会城市—南京市、建筑之乡—南通市实施,用于重点支持产业化的推进和发展。因此,建立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优化升级建筑产业链,或将迎来重大机遇。
方    案:
1、加快建立以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为抓手和载体的“南通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发展体系”。积极响应省委书记李强提出“强化绿色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发展重大项目”要求,在南通建立包括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国家级建筑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建筑专项股权投资和金融保险基金、国际建筑论坛和创业大赛以及建筑产业联盟等多位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最终达到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人才回归和引入、推动城市的创新、持续和和谐发展的目标。目前,江苏省现代建筑产业园鲜少,仅常州绿博园一家,建议南通市政府抓住南通建筑大市和产业化示范城市的优势,先人一步,抢占先机,积极展开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的筹划建设工作,实现南通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建筑之乡向建筑之城的转变,为南通和江苏建筑业转型提档升级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
2、明确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功能布局。建议南通市政府结合现代建筑产业化当前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落实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定位,明确园区内功能布局。初步设想将园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①科技创新区。以产业化研发、技术转移、国内外一流院校产学研中心、孵化中心以及设计为抓手,研究、转化和孵化国内外各种建筑技术,推进相关评价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②各种体系的中试和示范区。展示混凝土装配式体系、钢结构体系、被动式建筑体系等各种现代建筑体系,充分体现各体系的优势及发展方向;③生产园区。建造绿色、环保、低能耗的现代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根据全产业链需求,不缺项,也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④职业培训区。以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训为核心内容,使之成为南通现代建筑产业的“黄埔军校”;⑤电商平台区。引入“建筑业+互联网”发展模式,致力打造未来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互联网生态圈。
各功能区分工不同,同时又紧密合作,最终形成一个以政府主导,龙头企业推动,研发设计、工厂生产、总承包施工、运行服务、金融投资及技能教育和培训等全产业链集聚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
3、完善配套政策支持。鼓励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建设,建议政府在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用地价格费用方面推行优惠政策,并在土地拍卖时设置一定的附加条件,避免无序竞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园区内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实行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购置机器设备抵扣增值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免征或减半征收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对园区内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的创新发展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充分利用市政府现行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等各类扶持政策,采取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创新发展和工程项目建设。
4、打造示范项目,推广智能、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议南通市政府引导市场形成对智能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积极推动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市级示范工程建设,打造行业标杆和模版。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实力的企业从技术研发、引进和集成,形成全套解决方案。以行业先进企业为导引,促进南通现代建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5、引导南通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南通市建筑业转型优化升级工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开发、设计、工程总承包、机械装备、部品构件生产、物流配送、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技术服务、金融投资及技能教育和培训等行业企业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快转型升级。
以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联盟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建筑产业化发展战略,成立南通市建筑产业化发展联盟,形成良好的全产业链互动,产业要素共享的协同发展局面,将南通建筑企业纳入园区进行统一协作,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加政府税收,推动南通市建筑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6、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现代建筑产业化高端人才。与现代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专职高校以及专业平台进行合作,如南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打通院士工作平台,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通道,为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并通过举办中国南通国际智慧建筑论坛和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持续打造南通建筑产业和建筑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力,集聚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高端人才团队和优质企业,特别是瞄准遍布世界各地的南通籍建筑行业的本土人才资源,筑好产业的梧桐树,外地优秀人才招引回南通。加强对研发设计、部品生产、运输、施工、监理监测等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管理部门和企业各类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扶持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南通建筑业累积人才,为南通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特别的,通过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的建设,将南通建设成建筑强市、建筑之城、长三角经济北翼中心,辐射苏中苏北;同时将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着力打造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建筑产业园,建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产业绿博园”,为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模式。
承办单位: 主办: 建设局(建工局) 协办:
答复日期: 2017-06-29
答复内容:

尊敬的陈祖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南通现代建筑服务产业园优化建筑产业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筑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全市建设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累计23000亿元,年均增长16.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400亿元,利税总额近500亿元。目前全市聚集2200多家建筑企业,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5家,一级资质企业188家。4家企业入围“ENR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7家企业入选“中国承包商80强”;11家企业入选“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累计获鲁班奖93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当前,建筑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工作中坚持把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建筑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施工和提升建筑品质的总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思路,强化政策扶持,注重示范引领,依托项目载体,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呈现积极发展态势。目前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已达三个,省级示范基地已达五个,示范项目已达六个。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各位代表的建议和意见,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文件精神,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从五个方面入手,扎实推动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务求实效。

是积极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实施主体。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同时也是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体。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初期,市场的培育尤为重要,要注重政策的“引、逼”。(1)发挥设计企业技术引领作用,培育3~5家熟练掌握建筑产业现代化核心技术的设计企业,提升标准化设计水平。(2)发挥龙头施工企业推动作用。在特级资质企业中,发展8~10家利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骨干企业。打造5~8家设计施工一体化、结构装修一体化以及预制装配式施工的工程总承包企业。(3)发挥部品生产企业支撑作用,扶持8~10家规模合理、创新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的部品生产企业,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

二是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起步阶段,必须依托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双轮驱动”。对于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公共建筑项目以及国有资本开发的工程项目,率先应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大力推行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总承包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项目的推广、应用、示范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技术在房地产项目上的应用,对已经成熟的预制楼梯、叠合楼板等技术,在新建项目中实现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产业化应用向公共设施、交通工程、地下管廊等领域拓展,不断放大现代建筑产业化的示范效应。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研发基地、集成应用基地、部品构件生产基地、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已有示范基地企业扩大产能,提档升级。

三是集聚要素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引导设计、工程总承包、机械装备、部品构件生产、物流配送、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技术服务等行业企业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要求,向建筑产业现代化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延伸,在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提供政策业务培训,引导开发企业加大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开发力度,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设计企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宣贯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中已有标准和规范,强化对BIM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市设计企业设计水平,鼓励我市设计企业和建筑企业合并兼并。鼓励和引导混凝土制品、建材、施工等本地企业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链转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推动装修部品、钢结构、装备制造企业发展。

四是构建不同类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成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联盟。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需要一个凝聚企业力量、推动产业合作的组织,帮助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联盟企业应包括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在标准认证体系框架下,为相互关联的建筑、制造、物流、服务等不同行业和众多企业建立一个开发的行业互联平台,实现建筑的规划设计、部品生产、系统配送、施工安装、运营维护、建筑改造、拆除再生等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近期先围绕南通本地企业建立联盟,后期不断扩大至外地企业,联盟的定位应不受地域限制,在建筑产业化导向下聚合各方资源,组建产、学、研、销平台;在联盟引领下集成集约经营,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盟员在联盟下实现转型跨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抢占前景广阔的建筑产业化市场,最终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全国、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建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五是推进精益建造实现最终产品绿色化,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建筑的联动发展,促进建筑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鼓励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促进标准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须采用BIM技术设计建造,,实现PC构件生产管理信息化,探索建筑工业化项目大数据管理,按照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标准建设,实现以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精益建造,逐步打造“南通建造2025”。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单体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新建的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应当至少利用一种可再生能源,新建住宅和宾馆、医院等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产业现代化住宅项目,推广使用整体装配式厨房、整体装配式卫生间,实行全装修交付,实现最终产品绿色化。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城乡建设局

2017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