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 丁建华 | 提案号: | 319 | |
标题: | 关于对南通建筑业进行统筹、扶持的建议 | |||
提案内容: |
建筑业是南通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在几代建筑人的拼搏与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南通建筑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 南通建筑业的基础优势:吃苦耐劳、手艺精湛的建筑工人队伍后继乏人,包括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本地区年轻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2、 南通建筑业缺少能与建筑央企或类似上海建工、北京建工、北京城建等相应规模的龙头企业。
3、 南通建筑业主要的优势还仅局限于底层建筑领域,在大型基础设施、隧道、桥梁,大型工业装置等工程领域技术能力、竞争能力还很欠缺。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特此建议:
1、 市级层面加强对建筑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在市级层面培育“航母”级的混合所有制龙头企业。
2、 扶持市政、设备安装、隧道施工等专业企业的发展。
3、 本地区的国有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工业设施、环保设施、公共交通等项目适当向本地区施工企业倾斜。
4、 本地区的PPP项目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参与。
5、 加大行业领军及高端技术人才的表彰和引进支持力度。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建设局(建工局) | 协办: | |
答复日期: | 2017-06-29 | |||
答复内容: | 尊敬的丁建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南通建筑业进行统筹、扶持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通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素有“建筑之乡”美称。五、六十年代,南通建筑队伍参加了首都十大建筑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建筑业步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组织成建制施工队伍进入克拉玛依、大庆油田建设,后又陆续开辟了华北、华东、中西部及南方等地建筑市场,目前建筑队伍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科研设计、建筑安装、装饰装璜、构配件生产、建筑机械制造、培训教育等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产业格局,已成为南通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圈中是最具活力、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经济板块之一。在建筑经济总量、施工生产能力、工程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处于江苏省领先地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建筑队伍被社会各界誉为“南通建筑铁军”。近年来,全市建设系统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累计23000亿元,年均增长16.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400亿元,利税总额近500亿元。目前全市聚集2200多家建筑企业,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5家,一级资质企业188家。4家企业入围“ENR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7家企业入选“中国承包商80强”;11家企业入选“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累计获鲁班奖91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南通建筑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制约,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深度调整的“三重压力”下,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建筑经济基本还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产出主要依托资本和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少,导致建筑企业运行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此外,科技进步不快,专业经营面不广,也使建筑企业长期陷入低端市场困境,尽管产值规模巨大,但企业平均效益不高。二是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紧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大量青壮年涌向城镇,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逐渐消弭。据统计,目前全市168万建筑工人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中西部劳动力,南通籍工人不及30%。与此同时,南通本地技术工人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技术工人紧缺成为制约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施工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仍延用传统现场方式,不仅用工多、工期长、能耗大,而且产生的噪声、建筑垃圾、施工扬尘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 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保持南通建筑业领先地位,必须以建筑产业现代化、国际化为重点突破口,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区域一体化及地域振兴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城乡危旧房改造等战略机遇,在新的投资需求结构中拓展市场、在“新常态”下注重差异化竞争。实现市场开拓从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重转变,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生产方式从传统向工业化转变,基本实现产业现代化,确保南通建筑业在国内领先发展。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优扶强,支持规模企业做强做优。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扶持优势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帮助企业牵线搭桥,推进建筑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破解承揽工程、融通资金、分担风险、提高效益、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难题。支持优势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支持国资、民资、外资融合,培育组建高资质、特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鼓励本市优势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市域内PPP项目。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电信、铁路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展业务。积极支持建筑、市政企业单独或通过联合体参与本市轨道交通、市政公用事业、隧道、大型地下工程以及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投标建设。引导、支持相关企业为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进行产业配套。帮助具备轨道交通资质和业绩的企业开拓省内及国内轨道交通市场。 二是提档升级,支持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建营一体化”,在投融资、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服务,逐步实现由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延伸。支持大型设计、施工企业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逐步形成设计、采购、施工、交付验收的一条龙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部分有实力的专业承包企业提升设计、施工能力,对专业工程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鼓励企业提高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鼓励企业挖掘建筑产业在采购、施工、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市场空间,开创建材采购电商平台等商业新模式,推进已有“筑材网”、“筑集采”等电商平台的广泛应用。 三是创新引领,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加快发展绿色、智能建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类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并申报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将绿色建筑等级指标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特别规定,对大型公共建筑积极引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鼓励建筑企业开展绿色施工,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积极申报部、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及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并将获奖情况列入信用评价加分项。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南通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定期举办中国南通智慧建筑(城市)国际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的集聚,积极支持大赛优秀成果的落地转化。鼓励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人才兴业,支持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及支持建筑企业引进和储备一批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分利用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等人才计划引进及培育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领军人才。积极打造既有战略规划又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定期评定“张謇杯”建筑业优秀企业家。积极营造崇尚技能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传承南通铁军作风,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力发展以工种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实现建筑工人以专业企业和劳务企业为就业主体的稳定就业。鼓励我市龙头骨干企业与各级院校联合办学,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坚持“先培训、后从业”的原则,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基地,依托当地政府合作培训,成建制引进作业工人队伍。 五是品牌发展,支持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全面落实质量安全各方主体责任。巩固企业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强化企业对项目质量安全管控主体责任。传承南通建筑业“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提升精益施工意识,打造时代精品。支持建筑企业以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为依托,创立企业特色品牌。以行业协会、商会为载体,建立宣传平台,制作优秀宣传作品,打造南通建筑产业集群公共品牌“南通建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对于优秀企业、产业集群和典型事例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注重“南通建造”品牌推介,积极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联系沟通,加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南通建筑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城乡建设局 2017年6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