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优化推进南通沿海港口开发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切实加强沿海港口开发统筹力度 我市沿海设立了通州湾、吕四和洋口三大港区,分别隶属于市本级、启东市和海门市、如东县。受财税等体制机制影响,各地在开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现象,沿海港口开发整体合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为扭转不利局面,推动港口可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了统筹力度: (一)加强沿海港口规划统筹 近两年来,市港口部门组织开展了《南通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已委托国内权威的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完成总归修编初稿,对沿海各港区功能定位进行明确分工,以通州湾港区为主体核心港区,吕四和洋口港区为两翼,三大港区分工协作、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通州湾港区定位为现代化综合性港区,以临港工业起步,主要以干散货、散杂货运输为主,逐步发展集装箱运输;吕四港区定位为临港工业港区,以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煤炭、粮油糖、冷链物流为主;洋口港区定位为以LNG、石油、液体化工运输为主的物流港区。 (二)加强沿海集疏运体系建设 1、着力推进沿海深水航道建设。港口开发航道先行,航道是港口的命脉,决定了港口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市港口部门在前期利用自然水深建设航道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辐射沙洲潮汐通道的疏浚研究,并成功实施了试挖工程,为沿海航道升级扩能奠定了基础。目前除洋口港区外,通州湾及吕四港区的进港航道具有跨区域特点,涉及市本级及海门和启东市,为此市港口部门加强了航道建设统筹力度,采取积极争取部省航道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各地负担的模式,着力推动沿海港口水上大通道建设。十二五以来,市港口部门已向上争取了15.5亿元建设补助资金,建设完成了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上延一期工程以及洋口港区10万吨级北航道和7万吨级南航道,目前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即将开工,吕四港区航道上延二期工程也将开展相关前期工作。 2、不断完善沿海集疏运体系建设。“十二五”以来,我市紧抓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相继建成临海高等级公路、平海公路、通洋高速一期、通州湾快速通道、连申线航道、海洋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加快沿海港口发展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正在修编,“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建设通扬线航道工程,加快通州湾、吕四港区疏港航道研究,进一步提升江海河联运功能;同时,疏港公路建设也将提速,重点建设S334如东段、通海大道、S335启东段等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建设争取有突破,通州湾进港铁路支线与海洋铁路连接,洋吕铁路将三大港区连成一片,沿海港区铁路网基本形成。 (三)积极探索统筹合作开发机制。为切实增强我市沿海开发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我市拟参照宁波、舟山、广州等国内知名港口城市的做法,组建由政府主导的港口开发运营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港口码头装卸与仓储、港口物流与贸易、港口工程与开发、航运交易与服务、资本运作及口岸信息服务等。今年3月,政府办已召集相关部门进行研究会商。 二、着力增强沿海港口开发要素集聚度 南通沿海具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诸多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开发潜力巨大,承载着振兴百年南通港的历史重任。为此,我市须举全市之力、聚全市要素向沿海地区倾斜,积极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港口机构设置向基层园区倾斜。近年来,我市在沿海港口所在园区设置港口管理机构进行一定探索,在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设置了交通运输港口局,洋口港开发区、海门港新区均设置了规划建设局(增挂港口局牌子),吕四港开发区港口管理职能由县交通局负责管理。下一步,我市将立足港口和所在园区管理实际,将继续指导各县(市)区逐步完善新型港口管理体制。 (二)加快口岸开放形成多元口岸格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经过三十多年开发开放,目前全市已有五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沿海洋口港和启动港名列其中。同时,电子口岸加快建设,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通关效率有效提速,为我市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沿海开发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统筹全市各口岸协调发展,加强口岸联动,全力扩大洋口港、启东港码头开放规模;积极争取将通州湾、海门港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 (三)推动口岸查验单位向沿海前移。2014年8月,国务院批准洋口港、启东港一类开放口岸,设立正团级边防机构和正处级海事、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由于口岸查验单位属于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在中编办收紧行政编制的情况下,扩大查验机构编制较为困难,近年来市领导牵头口岸、编办等部门跑部跑省,全力争取编制落实工作。目前,如皋港口岸机构和编制已落实到位,洋口和启东口岸也在推进之中。 (四)沿海重大项目优先列入上级规划。发改、港口、交通、海洋等部门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地区的扶持力度,争取将重大集疏运建设项目和临港产业项目优先列入各行业上级建设规划(或计划),争取优惠政策和建设补助资金,全力助推我市沿海加速发展。 三、扎实推进沿海临港产业错位发展 港口独特的地缘优势和高度枢纽性吸引了临港产业的集聚,依托港口发展的临港产业对区域经济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也为港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临港产业集聚化趋势越发明显,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十二五”以来,南通港坚持港产城联动发展,港口发展带动了我市船舶、海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以及物流等产业的快速集聚,有力推动了临港开发区和特色园区的发展和壮大,港口前沿区域形成9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8个重点区镇(镇区合一)。随着临港产业带的形成,如何提升临港产业层次、促进特色化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着力提升园区能级。对现有沿海各类发展载体,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形成特色和竞争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全力推动启东开发区、如东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积极推进通州湾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区,以增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二)不断优化园区功能。深入研究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按照“学习、接轨、配套、服务”的思路,全面对接自贸区建设,积极寻求在加工贸易、现代物流、维修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引导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特色化、差别化发展。 (三)推进沿海产业错位发展。出台了全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明确沿海临港产业发展方向,力求错位发展。通州湾区域,重点发展新型建筑节能、特种纤维、高性能密封等新材料,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精品钢材、现代能源等临港基础产业,以及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科技及金融服务,打造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型临港产业基地、长三角北翼综合性物流基地、江苏沿海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启东沿海区域,重点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煤炭、粮油糖、冷链物流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建设煤炭交易中心,形成干散货能源物流基地。如东沿海区域,重点发展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利用及装备、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油气及化工物流、温泉旅游、海洋渔业及水产品深加工等,建设大型天然气和成品油交易中心,形成液体气体能源物流基地。海门沿海区域,重点发展海工及风能装备、电机制造、海岛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建设航空装备、海洋公园等特色园区。海安沿海区域,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现代纺织、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我市重要的紫菜加工交易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南通市港口管理局 2016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