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俞宝珍 提案号: 196
标题: 关于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解放生产力的建议
提案内容:
    最近几天,我得知要召开“两会”,就走访了很多的选民,听听他们对农村农业工作有什么想法或要求。讲到农业的发展,老百姓的意见还真不少呢。现在,我用这些选民的原话来表达他们的心声,有选民一致反映“我们这么大年纪了,想把土地托管出去,但田间道路闭塞,机械根本进不去,人家就不要我的地,我只好能种多少就多少,剩下的只好抛荒”;还有选民是这样反映的,“我的地块太多,3亩多地分成了5、6块,太零碎了,流转土地十分困难”;有一位稍有文化的选民讲“最好能把我们的土地并并拢,把废沟废塘填填平,这样能便于机械化操作”。
    选民的心声归纳起来有二条。一是农村劳力的转移,农民基本上已经不再以农为生,而是以劳务、经商为主。我在走访中作了一次调查,农村现有在耕作劳力的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6岁,80后的青壮年基本上无人在务农。10年后,农村务农劳力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二是选民反映的农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变化不大,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废沟塘、废宅沟、斜横沟,纵横交错。这些现状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操作。
    为此,我建议政府加大投入,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实施有序的土地整理,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进程,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可缺少的一项重大工程。
承办单位: 主办: 农发局 协办: 农委(林业局、农机局)
答复日期: 2015-06-30
答复内容:

尊敬的俞宝珍代表:

您在南通市十四届人代会第四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解放生产力”建议案经市人大常委会提案委转我局负责办理,经与南通市农业委员会、国土局、水利局、农办等部门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您的提案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30多年来农村耕地存在的客观问题,也是推进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急需通过多途径进行解决。

二、近年来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所做的主要工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粮食增产停滞不前和家庭联产承包后农田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不到位的情况,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自1991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改造中低产田180多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0多万亩;同时,国土部门实施了国家投资和省级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以及市级实施的双百整治工程项目近70万亩,发改委和农委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34万多亩,较好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已经达到了51.47%。其中,万年镇在2007年就实施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造了一些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是路桥涵路等工程。但比照群众的需要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目前全市的农田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土地零散、不连片现象还比较普遍,就是实施过项目的一些地方,由于前期项目投入标准低,需要改造的农田基础设施多,还有由于前期群众惜地观念严重,对打破户界组界还不能理解,因此,改造还很不到位,不利于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

三、针对目前农田基础设施差,土地零散,沟河众多的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市农发局、国土局、发改委、农委、水利局将进一步增大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加大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加大农田改造力度,每年新增2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在水利上,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填平废沟呆塘、重新布局水系,推进节水灌溉,减少沟河对耕地的影响;在农田上实施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建设平整肥沃连片的农田,在农业上,推进机械化普及力度,减轻劳动力成本;在村庄整治上,加大对危房和已经无人居住房屋的拆除和宅基地改造。同时,利用好市级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百村整治和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占比低的地方,通过考核,在争取上级项目的同时,引导县级加大对土地整理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彻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差的现状,为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创造条件。其中,海门市已经从2013年开始每年拿出来30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投入大,每年各级财政虽然不断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还不能满足基层的需要,恳请各级各界给予理解和支持。但我们将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恪尽职守,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迫切需要,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南通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201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