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提出者: 赵爱玲;陈洪 提案号: 025
标题: 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提案内容:
      2014年10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科技服务业是围绕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来发展的新兴业态,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当前,南通正处于扩量提质、创新转型、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全市科技服务业提供的市场化服务相对有限,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创新需求,同南通经济发展规模也不相匹配。因此,我市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加快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议:建议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 检验认证、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对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扶持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领办或创办科技服务机构。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打造产业集聚区。依托高校院所技术和人才优势,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企业创新创业需求,发挥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作用,针对产业创新各个环节构造科技服务链,集聚创新资源和科技服务机构,集成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认证、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各类专业服务,培育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提升科技服务业协同创新能力和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科技服务业中高端管理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支持驻通大专院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积极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江海英才计划等,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支撑和引领全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承办单位: 主办: 科技局 协办: 组织部(人才办、两新工委);
答复日期: 2015-06-30
答复内容:

赵爱玲、陈洪代表: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已收悉。建议中强调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产业聚集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很有借鉴意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十二五”以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成效和主要做法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计划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紧紧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苏中领先的目标定位,立足产业发展科技服务需求,加大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招引培育力度,着力做强龙头企业、做优服务平台、做大产业规模,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一)发展成效

1、主要指标连年快速增长。

2014年,科技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65家,较“十一五”期末净增科技服务机构137家,增长60.09%。2014年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实现总收入152.8亿元,比2010年度总收入翻了一番。2011—2014年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累计实现总收入431.26亿元。

2、创新创业载体发展迅猛。

2014年,南通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苏中苏北第一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如皋下原科创园和如东银河科创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011—2014年全市建成30万平方米以上的“三创”创新载体核心区13个,累计建成面积达328万平方米,在建面积达9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322家。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63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3家。全市在孵企业2037家,已孵化毕业企业296家。

3、科技基础设施层次提高。

2011—2014年,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1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0家、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1家(全省4家)。建成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含高校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4家、研究生工作站18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4.9%,全省第一。

4、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

围绕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苏中领先的目标,我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走进高校、市县(区)联动,推进百镇百校牵手联姻,全市已与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成2500多项协同创新成果在南通转化,累计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8项。

5、知识产权服务保护能力增强。

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仅23个)。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预警研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建设,开展品牌服务机构招商,引进了北京亿嘉、鸿元、惠诚、上海唯源、南京钟山等一批高端服务机构,组建了34位知识产权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队,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立了市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在“南通家纺城”设立“中国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第二家针对单一行业设立的快速维权机构。创新开展了专利质押融资登记、实施许可备案前期服务制度,大大缩短了办理服务周期。2014年专利申请27692件,授权12391件,有效发明专利841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53件,同比增长79.98%。

6、科技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联动机制。我市成为江苏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全市注册的创业投资资金规模突破百亿,打通了债权股权转化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了“江风海韵结合信贷”、“苏科贷”、“投贷保联动”等10多项创新型金融产品,为2026家企业提供科技贷款68亿元。

7、高层次人才持续集聚。

我市启动实施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以来,连续三年通过推进年、攻坚年、突破年的强势推进,312计划政策效应不断释放,高层次人才呈现持续集聚态势,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通创新创业,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市新兴产业的布局和智慧城市、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不断出现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国际名校在内的一批80后、90后年轻创客们也开始关注南通、走进南通,寻找发展空间。许多一线城市著名的创业成功团队和项目也来通考察,寻求合作,创新创业逐步呈现新业态、新模式、年轻化和快速化。到目前为止,全市先后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7名,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170名,入选省“双创博士”计划121名,在全省各省辖市中名列第5。其中,引进高技能创新人才7名(全省共17名),列全省第一。

(二)主要做法:

1、注重政策引导,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专门召开了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先后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市区科技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创源科技园建设发展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科技“三创”载体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南通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管理和经费补贴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组织开展科技政策培训。共开办了市区及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企业研发备案项目申报业务培训8期,参培企业达1200家,参培人员近2000人次。三是加强科技政策落实。加强与国税局、地税局关于明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项目受理时间的协调沟通,明确每年集中受理两次。全市科技税收减免由2011年的8.1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3.62亿元,“十二五”以来,共落实减免企业所得税总额达44.05亿元。 

 2、突出资源汇聚,加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通州高新区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启动期建设。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引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集聚科技人才。二是依托崇川区、开发区、高新区等载体,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专业特色和品牌示范效应显著的市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崇川开发区南区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整合了市区科技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市区科技服务高地。三是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面向科技园区,开展“一园一策”精细化服务,强势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载体建设成效明显,科技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提高研发服务,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一是大力引进大院大所。瞄准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组建了南通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等58家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加速集聚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优势产业,近年来,先后布局了家纺、海工平台、现代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25家。启动建设市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有14家企业申报省级补贴,18家企业申报市级补贴。三是大力提升研发机构建设层次。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推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质量。

4、发展中介服务,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

充分发挥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利事务所、技术交易市场、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以及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骨干服务机构特色服务功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2011—2014年共征集并经筛选、整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000多项。网上发布中国科学院系统、上海地区高校等150多家高校研究所可供合作项目1万多项。先后成功举办了滨海园区与部分中科院系统院所的合作恳谈会、智能建筑专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南通行“助推计划”专场等近20多次产学研活动,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近3000项。

5、提升专利服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工程,率先出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专利托管、工业设计、专利保险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市、县、园区的三级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多次邀请国家、省局专家进行授课,先后组织各类培训班20多班次, 近1万多人次参训。通过参加省知识产权“贯标”培训,我市通过国标认证企业有2家,省级知识产权“贯标”合格单位达122家,总量列全省第二。二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召开了市首届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对接洽谈会暨知识产权专家服务队进企业活动启动大会,组建了知识产权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队,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新引进高端服务机构18家,吸聚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人才200人。三是探索专利金融创新。创新开展了专利质押融资登记、实施许可备案前期服务制度。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南通作典型发言

 6、拓展金融服务,加快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

进一步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研究出台了《深化南通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组织科技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2011--2014年,市区服务企业200多家;大力发展科技担保业务,服务企业220家;加快科技小贷公司建设,实现市、县(市)区科技小贷公司全覆盖,全市服务企业累计1000多家。

立足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互相匹配以及与满足新常态下我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内在需求,我市科技服务业还存在缺少对产业发展技术提升具有强大支撑带动作用的龙头服务企业、服务机构单体规模偏小、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中高端服务人才匮乏等问题,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举措大力加以解决,力争实现科技服务业发展新的突破。

二、下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点举措

按照市委、市政府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部署,围绕中心任务,强化推进新常态下的科技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目标,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全市服务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重点强化五个方面工作努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强化推进科技服务集群创新。

一是探索出台科技服务聚集区“一园一策”,继续推进通州高新区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产研院科技服务广场建设。依托主城区、高新区、核心区的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以大型科技广场为核心的科技服务发展集聚区建设,聚焦区域产业特色和企业创新创业需求,紧扣产业创新链各个环节打造科技服务链,集聚一批市内外骨干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人员,成为支撑产业提升的创新服务示范集聚区。通州高新区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今年要通过验收。二是积极推进研发服务聚集区建设。以产研院为依托,整合全市科技资源,汇集统筹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整合、新建“智能建筑、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产业导向鲜明、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各类专业研发服务机构入驻,形成高端研究院所集聚、核心技术成果涌现、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研发服务,建设具有以特色研发服务为核心的集聚区。三是大力推进创业载体建设。继续推进30万平米的“三创”核心区建设,强化各类科技园区创新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功能同步建设,提升集聚战略新兴产业、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能力,实现创新载体量质并举。

(二)强化搭建高端科技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根据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划布局,结合我市产业特色,一方面组织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对照省研究所的基本条件,做好申报省研究所的准备工作。与南京大学商谈,准备联合申报省新材料技术研究所。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苏州大学纺织丝绸研究所等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到南通落户。二是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三是加快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提升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加强通用航空、生命科技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强化培育骨干科技服务企业。

一是加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培育,争取新认定一批市级科技服务骨干机构。二是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和行业骨干科技服务企业。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科技服务业企业服务指导工作。重点服务科技服务业20强企业,有重点地开展科技服务指导,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

(四)强化推进科技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通过科技经费加大对专门从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工业设计、IC设计、创意设计等新兴专业技术服务类企业的扶持,引导进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重点培育从事高端科技中介服务骨干机构,促进专业服务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二是加强技术转移服务。重点组织开展智能装备产业产学研专场对接会和第五届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联合实施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三是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通过收购等多种方式,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研发设计和产业化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产业创新国际化进程。

(五)强化落实科技服务业发展保障。

一是加大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宣传,组织落实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发展。三是加强人才培养。面向科技服务业发展需求,完善职业培训和在教育体系,引导支持在通高校针对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实际设置相关专业,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积极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江海英才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15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