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南通年鉴 > 人物
已故人物
来源:南通年鉴 发布时间:2018-12-19 字体:[ ]

【黄彤光】 黄彤光(1916—2017),女,汉族,福建福州人,1916年10月出生,国民党息峰集中营走出来的幸存者之一,南通市食品二厂离休干部。2017年2月6日逝世,享年100岁。1942年,由于宣传抗日、追求真理,黄彤光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监禁在重庆望龙门拘留所。1943年3月,被押解到贵州省息烽县阳朗坝集中营。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被难友们称作“小萝卜头”的宋振中。在狱中,黄彤光常帮助“小萝卜头”母亲徐林侠照顾孩子,把狱中最有营养的水煮黄豆省给他吃。而黄彤光自己患有严重胃病,吃不下又冷又硬的粗糙米饭,徐林侠母子就尽量把稀饭留给她。1946年夏,黄彤光获释。她为营救难友出狱四处奔波未果。她帮助宋绮云夫妇与远在西安的子女取得联系,使他们先后通信11封。重庆解放后,黄彤光先后在西南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她撰写《黄显声将军在敌特集中营的斗争》《 我所经历的蒋特三个集中营的内幕》等万余字的回忆录,并捐献珍藏的烈士血衣等珍贵文物。又撰写《思露萍》等回忆文章。20世纪60年代后,她一直生活在南通,后从南通市食品二厂离休。离休后,她成为一名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员,为青少年讲述革命传 统故事,宣传英烈精神。

【袁运开】 袁运开(1929—2017),男,汉族,江苏南通人,1929年2月出生,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教育家,中国自然科学史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奠基人之一,国际欧 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上海市物理学会第四届、第五届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上海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副会长。2017年4月12日逝世,享年88岁。1941年至1947年,袁运开在南通中学学习。1947年9月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学习。1951年8月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历任物理系主任,常务副校长、校长,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负责人。1978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1979年8月,被教育部任命为华东师大副校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民选副校长。1984年6月至1992年12月,担任华东师大校长。1986年1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8年6月28日,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院士。袁运开长期从事物理学史、自然辩证法和理论物理的 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最早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担任 普通物理、电动力学、原子核理论与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史本科及硕士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他长期关注高 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师教育的体制、办学方向、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 设置、学科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学生质量目标和课程、教材改革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主持编写《中学物理课本》《 物理教育学》,合写《试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高等师范必须改革》《 对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等论文。

【季修甫】 季修甫(1924—2017),男,汉族,江苏南通人,1924年11月出生。江苏省书协会员,原南通市书协理事,江苏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南通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南通印社顾问,著有《季修甫文集》,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被誉为“老南通活词典”。2017年7月18日逝世,享年94岁。1946年10月,季修甫赴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读书。1949年后,在南通师范学院任教,先后任政治学科组长、工会副主席。1956年2月起,在江苏省南通中学任政治教师至退休。退休后,他依然关心社会经济和国计民生,撰写《迫切呼吁妥善保存南通城隍庙建筑》《切实保护南通濠河内西北、西南两区明清居民文物建筑》等文章。2015年,他出版《季修甫写真集》,收录一大批当代著名画家为他本人所作的画像。

【陆焕生】 陆焕生(1932—2017),男,汉族,江苏南通人,1932年8月出生,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原 副市长、市政协原副主席,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7年8月23日逝世,享年85岁。1950年9月,陆焕生考入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为天津大学)水利系。1955年8月大学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参加河北省潘家口水库、贵州省梭筛水电站等国内大中型水利工程设计。1966年4月,支援“三线”建设,赴甘肃天水燎原风动工具厂工作,先后参与桥涵、隧洞、防洪堤等多项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主持设计建造近10千米盘山路,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1975年11月起,先后担任天津市水利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教师、副校长,市水利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务。1981年华北地区爆发严重旱灾,他组织打井780眼,有效缓解旱情。参与引滦入津工程 建设,组织设计相关水利设施,实现全面通水。推进计算机在天津市水利事业上应用,在输水、防汛、抗旱工作中实现计算机控制监测,实时监控雨量、河道水位等信息。他编著中国第一部《德汉水利水电工程词典》,翻译《艰难地基条件下的基础工程》《 坝工手册》《 跨流域调水》等业务著 作。1988年5月,他当选天津市副市长,兼任市委政法委副书记。1993年6月,当选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1998年离开领导岗位后,先后担任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慈善》杂志社社长、中国慈善总会副会长、荣誉副会长,广 泛开展困难群体的慈善助困活动。

【袁运甫】 袁运甫(1933—2017),男,汉族,江苏南通人, 1933年5月出生,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17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84岁。1949年至1952年,袁运甫在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1954年8月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即在该院任教,直至合并清华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袁运甫潜心于水墨、彩墨画 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表现方法相结合,展现风格独特中国彩墨 画艺术。20世纪70年代,袁运甫开始公共艺术的研究和实践。1972年创作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稿。1979年创作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 他分别为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世纪坛、北京地铁、桂林七星公园等地创作大型公共壁画艺术作品。 他的绘画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何香凝美术馆、南通市中心美术馆、清华大学学院美术馆、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北京798百雅轩艺术中心,以及纽约、洛杉矶、西雅图、巴黎、东京、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展览。 

                                                          (通 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