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228号建议的答复(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河建设的建议)
来源: 南通市水利局 发布时间:2025-10-11 累计次数: 字体:[ ]

刘源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河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聚焦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全市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生态良好的农村河网体系。

一是以优化体制机制引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将相关建设任务列入市委一号文件、高质量发展考核等,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程扎实推进。以水为纽带,上下联动,部门联合,通过整合资源、成片建设、多元投资,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各县(市、区)先后编制并实施《“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农村水利规划》,分步分类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

二是以多元化举措助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因河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空间管控、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增强生态河道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建设标准,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强化资金保障,集中连片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县乡级农村生态河道4484公里,建成率超60%,提前一年完成省定“十四五”期末建设任务。其中如东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170.81公里,建成率超60%。2025年,省水利厅下达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年度建设任务400公里。我市高度重视,自我加压,下达农村生态河道年度建设任务554公里,截至目前,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10.3公里,超额完成省定建设任务。其中如东县建成125.95公里,提前完成市定建设任务。

三是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态河道管护水平。全市在一二级及通航的三级河道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机制,三级河以下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不断提升农村河道保洁的专业化、精细化、机械化水平。坚持以河长制为统领,锚定“守河有责、治河有方、护河有力、查河有效”的目标,实施“河长+”行动,充分发挥“铁脚板”和“网格化”优势,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转变,持续提升农村河道精细化管理水平。

虽然我市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总体推进有序,但是农村河道面广量大,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原则,由于项目安排、财政资金等因素,目前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重点在于县乡级河道,村级及以下河道建设有待加强。在农村河道日常管护方面,围网养殖、垦坡种植等情况仍然存在,人员、资金、力度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希望刘代表能对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多多理解、关心和支持。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采纳您的意见及建议,继续强化部门联合、市县联动,夯实责任担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让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让群众切实享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福利”。

一是统筹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加快推进《“十五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编制,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生态河道建设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协同,健全市级部门牵头抓推进,县级部门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模式,从工作方案制订到实施落实过程,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高效推进。集聚资源要素,整合灌区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各类涉水项目及资金,统筹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确保河道整治有成果。

二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析农村生态河道整治现状,梳理归纳成功经验做法,排摸河道整治需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和省水利专项等资金。持续优化区域治水现代水网建设资金奖补方案,针对跨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堵点、难点,逐步完善项目绩效评价目标,激励各县(市、区)加大对农村生态河道整治投入,确保建设资金有来源。

三是深化河道管护常态长效。继续完善政府统筹、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构建专业化、网格化、日常化管护体系。健全农村河道管护机制,加强管护力量,提升管护水平,完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指导各地通过村规民约、受益者付费等方式,创新实践“以河养河”“自己的河道自己管”“积分超市”等管护模式,确保河道管护有成效。

南通市水利局

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