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抬头是湛蓝天空,手机却弹出污染提示。这道看似矛盾的“蓝天谜题”,背后的隐形杀手正是近地面臭氧。今年夏季,我市面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多重不利气象条件,臭氧污染形势严峻。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攻坚战中,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市县两级执法力量,创新运用“在线监控+走航溯源+无人机巡查”科技监管体系,实现高温季节监管全天候“在线”。今年1—8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5.3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同比改善0.4%。
走航溯源
移动哨兵夜擒“废气直排”
平流层臭氧是“地球卫士”,但地表臭氧由人类排放的NOx、VOCs在高温光照下生成,成为损害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船舶制造、化工等行业中的涂装、喷涂等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段,正是臭氧前体物的重要排放源,成为执法监管的主战场。
八月酷暑,夜幕下的工业园区热浪未消。一辆VOCs走航监测车缓缓穿行在厂区道路,车顶监测设备实时捕捉空气中VOCs分子的异常波动。
“3027.9微克/立方米!”8月21日晚,我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走航检测发现,南通某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厂界VOCs峰值浓度为3027.9微克/立方米,远超标准数值,执法人员立即开展入企检查,发现车间内有喷完漆的钢结构件正在晾干,车间大门敞开未密闭,未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厂区内有油漆气味。在现场,执法人员用手持式VOCs检测仪再次复测,机器再次发出警报,数值高达62550微克/立方米。目前,相关部门已对该单位上述违法行为立案查处。
“VOCs排放常在夜间进行,试图躲避监管。”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人员表示,走航监测车犹如移动的“生态哨兵”,通过车载的在线挥发性有机物飞行时间质谱仪,可对环境空气中数百种VOCs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根据浓度,快速建立区域大气VOCs污染时空“画像”,执法人员从“画像”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区域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全面、快速地锁定疑似污染排放源头企业,有利于开展精准执法和整治行动,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无人机巡航
天眼网络锁定“设施未建”
8月18日下午,一架四旋翼无人机在南通某新材料公司生产区域上空悬停。此次“双随机”检查中,执法人员通过高清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发现:企业生产车间没有安装应有的排气管。
根据环评批复要求,该企业应当建设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并安装15米排气筒。但当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时,发现发泡工序正在生产,三级活性炭废气处理设施未安装,车间内未设有排气管。
“无人机搭载相关设备,飞得高、看得远,一次飞行能覆盖几公里范围,实现‘地毯式’搜索。”执法人员表示,面对VOCs排放点位分散、排查耗时长、取证难等特点,市生态环境局创新“走航车地面追踪+无人机高空巡航”的立体化模式,对重点区域内企业VOCs排放进行精准排查。特别是针对部分污染源排放口位置高、人工登顶困难等现实情况,无人机能够实现临空检查,排查屋顶管路及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为执法人员提供直观、准确的信息。
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拓展无人机在水质采样、扬尘管控、应急事件处置等领域的应用,未来将进一步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赋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线监控
智慧大脑揭穿“治污设施停运”
如果说走航车、无人机是“千里眼”,那么在线监控平台就是环境治理的“智慧大脑”。8月7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对南通某格栅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用电监控预警情况进行核查。
查阅监控显示,8月4日和5日该单位模塑车间正常生产,调阅RCO设备运行记录,同一时期,RCO设备未运行,存在生产、治污设施不同步运行的情形。最终该单位上述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
“靠经验不如靠数据,凭脚步不如借科技。”执法人员表示。智慧环保平台集成多源监测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智能分析。这个“最强大脑”集成点位分布、实况监测、视频监控、溯源排查、报警管理、数据查询、环境分析等要素,采用“过程管控”模式,通过对生产设备、治污设备用电进行采集,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深入分析设备运转与排污的关联关系,结合视频监控,对异常数据综合分析研判,精准发现企业偷生产、治污设备运转异常、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及时开展非现场检查,既避免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又实现了污染隐患的“早发现,早处置”。
“执法的目的绝非简单惩戒,而在于精准溯源与科学治理。”这一理念贯穿于我市臭氧攻坚行动始终。针对涉VOCs重点企业,执法人员依托走航车、无人机、用电监控等“科技哨兵”采集的精准数据,变“末端处罚”为“前端服务”,与企业共同剖析生产流程症结,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针对性地提出错峰生产、原料替代、工艺优化等方案,既落实污染管控要求,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