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容器小小一个,但从生活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到电梯、轨交、新能源甚至航空、军工,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配件。
创建于1958年的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始终专注于电容器的研发生产。公司获“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精品”,连续29年销售收入在全国铝电解电容器行业排名第一,连续33年入选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榜,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5。江海电容器为何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一路高歌猛进?近日,记者走进企业,探寻背后的“质量密码”。
深耕主业,创新转型
过去的50年里,江海电容器始终聚焦主业,就是做好电容器。只做一件事,不代表止步不前。企业不断创新转型,业务从铝电解电容器拓展至薄膜电容器、超级电容器,产品的应用领域也从电子消费品领域逐渐拓展到工业品领域及特殊领域。
纵观如今的全球电容器行业,市场竞争已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品质、性能等多要素的综合竞争。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转型是关键,这也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董事长陈卫东举例,电视机遥控器上的电容器坏了,直接换一个新的遥控器就行,但工业品就不一样了,比如电梯,如果其中一个电容器出故障,电梯就无法正常运作,甚至会发生事故危及乘客人身安全。
近年来,江海电容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材料、生产工艺、专业制造设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带动了产品质量提升。“设计质量是产品质量的第一步,这一点做不好,产品就先天不良。”陈卫东认为,一旦制定了标准,就不能轻易更改,要严格执行。基于这种理念,公司实现了全流程质量管控,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质量事故。
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的是产品质量行业领先的地位。江海电容器首席质量官、副总工程师徐志友介绍,目前公司产品上线不良率为0.017PPM,远低于行业标准要求的40PPM,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标杆水平。江海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稳稳站住脚跟,进入高端应用领域,其高端客户中有世界500强企业21家,销售额占比35.20%。
智造赋能,提升质量
走进江海电容器智能生产车间,五条全自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一种用于光伏产品的电容器。这是由江海电容器参与设计开发的国内首条铝电解电容器智能化制造线。
分切、卷绕、含浸、组立、老化测试、包装……从投料到成品出炉,虽然工序繁多,但每条流水线上仅看到三名操作工。含浸,就是要将卷绕好的芯包放入电解质溶液中让其充分渗透。以往,这道工序由人工完成,通过智能化改造,不但将工时从近20个小时缩短到了1小时以内。“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产品的一致性也变得更好,品质更加稳定。”江海电容器制造部部长潘翔说,现在系统实时监测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并立刻响应,良品率也明显提升。
智能制造,是江海电容器推动质量再上一个台阶的法宝。近年来,公司自主设计开发装备12条,自主研发设计关键装备,拥有国内同行数量最多、技术水平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检测成套设备。同时,推动以“云平台、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基础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公司还建立了以MES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为主体的在线监测平台,实现数据打通共享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卓越领航,打造标杆
2017年获南通市市长质量奖,2019年、2020年两次获得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021年获得江苏省省长质量奖。翻开江海电容器的“荣誉册”,可以清晰看到企业质量提升的蝶变轨迹。2014年,公司开始系统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江海电容器连续8年确定质量管理主题,一年一个台阶。
卓越领航,根植践行。“卓越绩效相当于国家标准,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套自己的模式——追求超高滤储品质的管理模式。”陈卫东介绍,该模式基于行业特点和产品质量特性,深度融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IEC、GJB等标准要求,提出了“四超”品质目标和“四高”的经营目标。其中,“四超”即超薄、超滤、超储、超能,分别对应可靠、稳定、耐用、安全四个性能指标,这也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对照标杆,紧追不舍。多年来,江海电容器始终将全球电容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日本NCC作为学习和追赶的目标,注重吸收标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逐渐从学标杆到成为标杆。公司是阻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容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主导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7项。
“最近十几年里我们跟世界第一的差距越来越小,部分产品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相信有一天我们也能进入全球行业龙头的序列中。”陈卫东表示,江海电容器将继续专注三大类电容,特别是超级电容的研发制造,目标在未来3-5年内实现百亿销售。
日报记者 沈雪梅 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