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年汛期,水质保障提升任务艰巨。今年我市创新思路,提前部署、科技溯源、靶向治疗,全力打好水环境保卫攻坚战,汛期水质受影响程度小于去年同期。
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每逢汛期,我市北部地区相关河道都会因降雨冲刷周边污染物径流汇入,造成断面水质下滑。为避免出现类似被动局面,今年我市创新思路,提前行动,3月出台《关于南通市汛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按照“查、溯、治、控、督”的工作思路,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留足摸底排查和集中整治的时间。同时,有效落实地方相关部门的分工责任,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市政园林、水利等部门和县(市、区)共同参与,联合推动解决各类影响断面水质的突出问题,避免单打独斗,坚持合作共赢。
由于前期“功课”做到位,今年1月-5月,全市55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为96.4%,名列全省第一位;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为93.8%,名列全省第二位。
科学检测锁定污染源
6月13日,南通市正式入梅。6月14日-17日出现过两次较强降水过程,6月18日南通市水质日均值超标断面数明显增多,高达23个,比入梅之前增加了22个。其中,水质下滑至劣Ⅴ类的断面增至13个。水体溶解氧指标持续偏低,氮磷等污染物未能有效消解。南通市境内海安、如东地区水质波动较大的北凌河、栟茶运河和如泰运河三条主干河道水质告急。
河道水质有问题,根子在岸上。但200多公里河道两岸分布着农田、村居、集镇、厂房等,问题具体出在哪里?谁又是重点的排污大户?
如果以传统方式摸排、监测和溯源,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且由于事后采样数据的滞后性,不能准确反映降雨期间水质变化情况。我市借助第三方科技手段,将“查、测、溯”三步骤合并成“一步到位”。6月26日-27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委托专业机构,与监测人员兵分三路(北凌河、栟茶运河、如泰运河),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河流进行污染源识别,锁定基本污染类型。利用基因溯源技术对水体进行特征识别,锁定造成水体污染的行业种类。船走航监测技术是船只搭载水质监测溯源设备,利用其对全流域进行扫描,获取精细的水质热力图,锁定重点污染区。利用便携式移动监测装备对重点污染区进行精细化监管溯源。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走航、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了人力排查低效、问题发现不全、溯源能力较弱等短板。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共计排查河段200余公里,采样242个,分析数据,与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数据高度吻合。特别是重要的特征污染物总磷,与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同期对南通市7个农田退水监控断面数据基本一致。
妥善管控农田退水
未雨绸缪,我市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深度治理工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田生态化改造,利用现有沟、渠、塘等,强化灌溉水回用,建设生态排水系统、农田排水循环回收利用系统。
以海安地区为例,海安以重点断面所在河道及主要支流为重点,在断面上游3公里、下游1公里(海安境内),建设农田退水导流沟,将稻田退水导流至支流,并在支流中有序种植2种以上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监测数据表明,南通市今年已经完成农田退水导流沟建设的断面,农田退水导流沟内总磷浓度均远大于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总磷浓度,农田退水导流工程在断面水质保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正会同相关部门妥善管控夏播期间重污染农田退水,现场测算和核实水稻种植区施肥和农药、秸秆还田浸泡等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以及退水导流沟建设推进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建立涉总磷问题排查整治常态化机制,力争地表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日报记者 朱蓓宁 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