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报讯(记者 卢兆欣 李彤 徐亚华)9月8日,第二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级重点项目公布。办税服务“一次成”、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老旧小区配建电动车充电装置……9个项目,全是群众关切、企业关心、基层关注的。
学党史、办实事,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清单式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5月初公布的首批20个市级重点项目,目前总办结率超过一半,序时办结率达到九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厚植为民情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幸福奋斗、为梦想加油,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各级党委政府抓普惠强短板,使民生幸福成为高水平全面小康最鲜亮的底色。
“大家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幸福是你们共同奋斗、亲手创造出来的。”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时的温情话语,道出了江海儿女的共同心声,也是对这座幸福之城的最高褒奖。
富民增收,做实民生之基
茎秆一枝、花开两朵,前不久,如皋平园池村的荷塘里,又见并蒂莲盛开。这些年,平园池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昔日的经济薄弱村,迈上了生态美丽、产业兴旺、群众幸福的高质量发展大道,跻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近24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15万元,其中仅旅游业一项人均增收6000多元。“花开并蒂莲,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今后的日子美着呢。”70多岁的村民刘焕叶说。
殷实的“家底”,是民生幸福的源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五年来,我市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做大做优经济蛋糕,夯实民生幸福的发展之基。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今年以来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特征更加明显,在全国6座新晋“万亿之城”中位列第一。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市坚持将富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支撑,不断健全增收致富、减负惠民、生态家园共建、和谐社会治理和协同推进“五大机制”,深入实施创业富民、产业富民、农民增收、人才集聚、脱贫攻坚“五大行动计划”,努力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企业离家四五里路,每月工资五六千元,一点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这是如东河口中天工业园内职工的幸福生活。办好一家企业、造福一方百姓,南通标杆式民企——中天科技集团的崛起,让数以万计的本土职工端上了收入年年增的饭碗。在我市,民营企业吸纳了超过90%的城镇就业人口。以张謇企业家精神为引领,我市全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建筑、家纺、花木等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直接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小老板”。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就业人口超过50万。特别是持续推进“通籍英才归雁计划”,累计吸纳7万余名通籍高校毕业生回通就业创业。同时,得益于“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创新生态的营造,全市“省双创人才”引进数等人才发展重点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过去五年,我市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对照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的标准,2019年底就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对于残疾人、因病致贫等特殊人群,我市突出精准帮扶,努力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今年,崇川开发区青龙桥社区残疾人科技种植园里又迎来了葡萄大丰收。种植园吸纳了20位残疾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年均增长9.1%。
优质普惠,做强公共服务
9月初,75岁的崇川居民陶佩琴来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为市区60-85周岁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疫苗,是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预计将惠及6万余人。
类似这样的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过去5年,我市累计完成了230项。实事项目的背后,是公共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2016年至2020年间,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由75%提升至80%,保障力度走在全省前列。
民心所望,便是施政所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以“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供给,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盼——
新学期开始,安静了一个暑假的五里树小学,再次热闹起来。与往年不同的是,这学期推出的放学后延时服务中,多了各类特色社团活动,歌声、乐器声和运动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作为省内唯一、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全面实施“双减”措施,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承担为全国探路的重任,大刀阔斧地为孩子“减负”,我市最大的底气,是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十三五”期间,我市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多项指标居江苏省前列,基本公共教育体系水平指数、发展指数、满意度均列全省第一,主城区初中一体化办学全面实施……更直接可感的,是一批又一批新学校的投入使用。仅这个学期,又有14所普惠性幼儿园、8所中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同样在这个9月,随着来自上海团队的两位高管到任,沪通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志性项目——上海仁济南通医院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新任院长王育代表上海仁济团队表态:“为南通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有温度、更加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两地百年老院携手共建,这是南通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的一个缩影。目前,市直和所有县(市、区)三级医院均与上海三甲医院全面建立合作关系。百姓在健康领域的幸福感,来自于看病更优质、方便、快捷。这些年,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推进“健康南通”建设。依托不断提升的公共卫生能力,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市分别早于全省4天、12天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动态清零,成为全省唯一主城区境内确诊病例“零报告”的设区市。
“每月养老金又涨了100多元!”七一前夕,市区退休职工施女士拿到今年新增的养老金,直言幸福感就像养老金一样“涨了又涨”。今年,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七连涨,惠及全市80多万退休人员。“十三五”以来,我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从2015年底的每人每月593元、501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每月710元,实现全市保障标准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人均补差水平居苏中苏北第一位。针对养老需求,我市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医养结合、医护结合”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让失能群体享受到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在全国推广。
统计显示,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已达98.5%。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我市在全国110个监测城市中居第六位,12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指标均居“满意”区间,其中养老服务、公共教育、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均排名全国前十。
精神富有,做优城市文明
高水平全面小康,展现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衣食无忧,更有精神层面的道德高尚。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海安、如东、启东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南通市区、如皋市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称号。至此,我市实现全域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文明创建,久久为功;既要金杯,更重口碑。在历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实现文明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文明创建接力跑,不仅跑出一道道文明新风景,更把“软功夫”转换成“硬实力”,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全力奔跑。
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市区新增两处新地标:濠河之滨的南通群英馆,集中展示南通的文化底蕴和江海儿女的卓越成就,打造新时代南通高质量发展精神引擎;紫琅湖畔的南通美术馆,致力成为满足百姓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高地。一处精神地标、一处文化地标,“双星”辉映,寓意深刻。
一座城市,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跻身“万亿之城”的南通,需要体现大城市的担当,更要彰显大城市的气质。与大江大海相伴相生,江海文化是江海大地最显著的文化特质,涵养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过去五年,我市抓载体塑品牌,特色江海文化传承性发展。张謇主题话剧、纪录片等精品力作享誉全国,省“五个一工程”奖数量全省第一,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长两倍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
9月7日,我市吹响“慈善之城”建设号角,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向爱向暖、向上向善”全国闻名的“慈善之城”。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南通重要的精神标识。100多年前,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批慈善机构,开创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之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相继涌现出“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磨刀老人等一大批慈善典型,形成了全国瞩目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进入新世纪,南通累计募集善款超过33亿元,救助困难群体近400万人次。过去五年,“十三五”期间,全市基层慈善组织实现全覆盖,累计筹集善款超9.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20余万人次,先后入选第四、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广大市民见贤思齐,涵养公民道德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也必将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现代化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