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报讯(记者 张烨)综合执法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去年,我市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综合行政执法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探索了“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的综合执法新模式。该模式被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全省进行推广,并获中央依法治国办通报表扬。
8月10日,我市召开综合执法新模式推进会,对下阶段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示范新样板。
数据赋能,一个中心更高效
7月28日下午4:00,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的新机场智慧管控系统发现海门区三星镇瑞北村有疑似违章建筑。市指挥中心立即向海门指挥中心下派预警工单,由其组织属地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核实、处理。不到一周,该工单处理完成,处置结果也迅速上报市指挥中心。这是我市运用“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提升市域治理能力的一个案例。
近年来,我市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面不断创新探索。2001年,我市启动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2015年,南通被中央编办确定为全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去年6月,我市建成全国首家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后,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探索“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同年,南通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项目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全省仅两个项目入选。
“高效推进数据资源全量汇聚,为跨区域、跨领域、立体式的综合执法奠定基础。”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吴陈钢介绍说,综合执法新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核心是建立健全“五个体系”,包括科学明晰的职能体系、全面精准的情报体系、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规范精干的队伍体系和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依法、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推动全市域部门监管、群众投诉受理、前端感知、互联网等各类资源归集,建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执法信息库,实现一个平台管监管、一个号码管受理、一个APP管服务、一个网格管治理,为市域治理智慧化夯实了“底座”。
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李俊说,中心按照数据归集全部汇聚、全量汇聚的目标,深入推进视频、数据资源归集。至7月底,汇聚全市65家市级部门、10个县(市、区)共计5000余项数据资源,累计入库数据量288多亿条,汇聚全市“雪亮工程”和部门业务监控视频资源19万路,形成了“可看、管用、能决策”视频资源一张图。
新模式运行的实践证明,大数据的归集、运用,强化了综合执法的智能感知、研判能力,线索发现、指令推送、联动指挥、执法处置、跟踪问效的全程闭环已形成。市指挥中心组建后,我市统筹市、县、镇指挥机构设置和职能设置,整合区域内大数据管理、12345热线、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等职能,构建了三级指挥体系。市指挥中心负责统筹联动、县指挥中心注重实战指挥,镇街指挥中心强化一线处置,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实践实行联合指挥,确保处置更加高效精准。市指挥中心自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发现数据问题3597个,及时整改数据问题3561项;发现并通报视频质量问题38次,涉及视频点位共计9000多个,及时整改率达100%。
深化改革,执法队伍更专业
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契机,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情况,分层分类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突出问题,打造了市级层面“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县级层面“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市辖区层面“一个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镇级层面“一个区域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四个一”经验模式。
但是市域治理层级多元、领域宽泛、问题复杂,监管执法的手段往往有限,尤其是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监管执法难以有效开展,成为影响市域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扰民始终是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强烈、投诉较集中的问题。”吴陈钢表示,综合执法新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强能、扁平指挥、网格管理、合成作战的叠加优势,破解监管执法手段有限、能力不足、信息不通等制约瓶颈,成为彻底解决多头执法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抓手。
去年以来,市本级在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基础上,推行市或区一个层级执法,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由区级执法为主,文化市场、生态环境、农业水利等明确由市级执法。县(市、区)进一步加强5-7支执法队伍建设,依托指挥平台解决条块分割、监管乏力、衔接不畅等问题。镇街层面,结合基层“三整合”改革,将市容市貌、违建治理等基层急需且能承接的权限下放至镇街。
“我们突出资源下沉和标准规范,提升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通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施骁毅说,通州区在首批赋予基层城市建设、农业农村、水利3个领域120项行政处罚事项的基础上,又将146项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事项委托基层行使,切实解决了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明确区级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7支队伍一线执法队员比例不少于80%,城市建设管理执法大队134名编制下沉基层,切实解决力量“不匹配、不到位”的问题。出台了《通州区关于建立区镇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启动编制区镇两级综合行政执法事项责任清单等,切实解决权责“主次不清、边界不明”的问题。还大力推进执法机构、培训、程序和效能的标准化,进一步完善机制提效能。
问题导向,南通模式再创新
“南通的综合执法新模式,代表方向、引领未来,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去年12月初的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俞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省委编办又将南通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作为省综合执法改革暨指挥中心建设先行试点。
“构建综合执法新模式,既是落实中央和省要求的创新实践,也是积极为全国探路、在全省推广的示范工程。”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封春晴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要求,切实发挥先发优势、持续提档增速,真正把先行变成先成,把试点变成亮点,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示范新样板,为南通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市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系统整合难、数据回流难、规范提升难、力量保障难、执法创新难等。吴陈钢表示,下一步将聚焦解决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和对执法全流程的监督考核方面的问题,在强化数据支撑、完善指挥平台、健全联动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开发一批务实管用的创新应用,建立一套运转高效的指挥机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典型案例,探索一套系统完备的模式标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有效提升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