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扬帆远征,长风浩荡。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南通,这座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机遇之城,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跨江融合实践,在国家战略的宏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过去五年,南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机遇,转化为“左右逢源”的战术主动,从交通末梢跃升为综合枢纽,从产业跟跑发展为创新协同,从地理相邻演进为融合发展。“八龙过江”打破交通天堑,为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提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
南通正以非凡手笔,从长江北岸强势崛起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增长极”,展现出一座城市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磅礴力量。
战略协同破局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宏大棋局中,南通的角色正经历着从地理优势的持有者到战略枢纽的转变。
11月19日,南通港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正式开通运营并完成首列首装,填补了南通市自主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的空白。这是海门正式接入全国铁路货运网络的一个事件,标志着南通又增添一个“区域交通节点”;海安打造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的重要节点,仅在短短几年内,便崛起以铁路物流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中心,海安铁路物流基地的货物到发量保持稳速增长,去年达260万吨,内河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万标箱,增速36%。
南通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聚焦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5年来,南通与上海签署科技、商务、交通等多个领域全面合作协议。8月15日签署的《沪通商务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产业体系融合、企业交流互动、开放平台共建、数字贸易互促、区域商贸协作,提升商务领域一体化合作水平。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目前,南通形成了“上海研发—南通转化”“苏南总部—南通制造”的典型模式。漫步在南通各板块的园区内,现代化的工厂和研发中心随处可见,这些企业依托上海、苏南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在南通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对接张江药谷,累计引进32个上海溢出项目,带动本地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
产业链跨江延伸、创新链协同布局,这种发展生态使南通深度嵌入长三角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首选地、苏南先进制造配套基地,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基础设施互通
南通,这座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城市,正通过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实现从“天堑阻隔”到“立体互联”的历史性跨越,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宏伟蓝图中闪闪发亮。
11月20日,随着3号墩E28E29节段钢梁顺利吊装就位,沪渝蓉高铁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主通航孔桥南边跨钢梁吊装全部完成。该桥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控制性节点工程,全长4.09公里。南通以“跨江融合”为突破口,在166公里的长江岸线上规划布局8条连接苏南、上海的过江通道。
海太隧道施工现场,大型盾构机正缓缓向前掘进。这是全球首条公路铁路一体化隧道,建成后南通主城区到上海浦东仅需1小时,计划2028年通车。
目前,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早已通车;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长江大桥正在加快建设;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崇海大桥规划与前期工作正在推进。
站在南通高铁站的规划图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交通枢纽。随着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的加速推进,未来南通将形成“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高铁网络。
南通积极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与上海港的跨区合作。目前,开通外贸北非红海等直达航线5条,内贸直达航线7条。内河凤山港开行太仓港、上海港集装箱航线。南通港,作为南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跻身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通过与上港集团的深度合作,通州湾长江集装箱新出海口实现了“沪通港航一体化”,60%的货物服务于长三角及长江中上游地区。
南通联合上海、苏州、无锡协同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沪通空管一体化”正式落地,兴东机场成为华东地区首家享受虹浦两场空管政策的机场。
海港强筋骨、空港拓空间。南通正借助江海联动的优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长三角一体”升级为“一带一路”海陆衔接枢纽,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
产业创新协同
初冬的洋口港海风习习,江苏申元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高端特种尼龙树脂及纤维材料中试生产正稳步推进。该项目计划通过中试基地两到三年孵化,破解国内相关产品供应受限的行业痛点。公司总经理税正海说,作为上海东华大学孵化的创业团队,企业更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红利,已获得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拨投结合”项目支持。
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南通工作站等载体,南通积极推动科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目前,南通已建成32个离岸创新基地,累计引进上海科创团队127个,转化科技成果860项。在南通创新区,与张江高科共建的“飞地园区”成了柔性引才的典范。
5年来,南通加强沪通科技合作交流,推动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成功向与上海城区的全面深化合作延伸拓展。今年年初以来,赴沪开展沪通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月月有、家家到”专业化招商活动10场次,累计引进上海方向高成长性科创项目85个。推动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哈工程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平台高效运营。
通州区聚焦8大重点产业集群承接上海及苏南产业外溢;南通开发区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已引进23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生态;苏锡通产业园区的企业链接上海与苏南的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关键技术领域联合攻关,落户该区的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电力外绝缘领域29年,公司负责人说,他们研发的复合横担塔模型塔比传统铁塔节省材料20%。
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协同研究,加快共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南通与上海市长兴岛、崇明区在船舶海工领域实现突破性签约,推动成立江苏省船舶海工产业创新联盟,组建南通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在已招引总投资超5亿元的内资项目中,来自苏南、上海的项目数量占市外招引项目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