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邻里类商业南通首店“盒马NB”官宣入驻南川园,刷屏朋友圈。这个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区,在入选住建部完整社区试点一年多中,街区“肌理”不断更新,蝶变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的江苏唯一样板。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个硬件基础原本薄弱的“后进生”,通过系统化更新和治理机制创新,不仅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更构建起全龄段服务生态,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完整社区建设新路径,为全国社区建设提供了从“老旧”到“完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社区工具箱”:改造腾挪品质空间
“螺蛳壳里做道场,旧改片区建设人人共享的完整社区,起点就比别人靠后。”南川园社区党委书记倪燕全流程参与了完整社区打造,她举例,试点建设之前,如果把社区当成一个人,南川园已妥妥处于“中老年”状态。
南川园社区仅有0.54平方公里,面积不大,有7个居民小区、64幢居民楼、2404户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居民楼有43幢,占比高达67.2%。外墙破损剥落、防水开裂渗透等现象时有发生,老旧小区设施维修难、公共空间少等“顽疾”困扰着每一位居民。
为精准查找问题短板,2023年,对照市住建局印发的《完整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清单,南川园社区进行了一场深度“体检”,报告分数堪忧:助餐点、文化驿站、物业服务管理平台、智能设施等暂无;幼儿园、邮件和快递寄送服务设施、其他便民网点等硬件有待改进。
“缺啥补啥,但要有针对性,要补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发挥作用。”倪燕介绍,趁着崇川区旧改,南川园社区从违建拆除、建筑外墙整治、最美回家路改造、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无障碍设施、“一老一小”社区配套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等方面整治提升;43幢老旧居民楼全面升级,还新增了1574个机动车停车位和60组非机动车棚,预设了7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点位,缓解了老小区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
不同于新小区“平地起高楼”,老旧小区空间狭小有限,搞嵌入式服务,要靠腾挪。在旧改及“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南川园将社区办公地搬进写字楼,腾挪出片区最中心位置,打造便民功能区,吸引家政、健康养老等项目落户,并将21号楼改造为养老家政综合服务中心。
对于居民活动空间改造,社区吸收先进城市方法经验,推行“设计师进社区”,探索运用 “居民议事堂”“板凳会议”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工具箱”,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参与建设策划。以“水岸南川园”风光带建设为例,社区重塑内河道水系,根据专业人士及居民意见,打造“耕、渔、读、礼、染、诗、书、棋、画、乐”景观节点,建设滨水绿廊,因地制宜增设慢行步道、亲水平台和文化空间,居民日常休憩有了家门口的品质绿意空间。
“红色合伙人”:妙解治理新方程
“每天有十几样菜供选择,菜价也不贵。”年逾七旬的顾彬,如今成了南川园小区“南川食事”社区食堂的常客,自食堂去年5月开业,顾彬的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了。
社区食堂的烟火气背后,是一场资源整合的“精打细算”。
“配建一个社区食堂,投入至少50万元起步,后续还要承担持续不断的运营费。”南川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朱亮算了笔账:辖区新建的“南川食事”“智慧食堂”“精鹰食堂”三大社区食堂,政府“零投入”。
其中,“精鹰食堂”是商圈党建联盟单位的共享企业食堂,由社区协商,对外共享;“智慧食堂”由企业投资建设,社区参与策划、设计;“南川食事”则以社区闲置场地入股、专业团队运营。三处食堂差异化定价,满足居民、白领等不同群体需求。
“社区是‘小马拉大车’,得学会用巧劲。”倪燕介绍,南川园社区辖区内有3座商务楼宇,入驻企业345家,拥有企业职工4200余名,“这些企业和职工,既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南川园社区的资源优势。”
“完整社区”建设,不能靠政府“包揽”,必须撬动社会力量“入局”。依托街道党工委,社区将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纳入“红色合伙人”体系,组建“红小格”(网格员)、“红小蜂”(快递员)、“红小贝”(科技企业)、“红小益”(公益组织)、“红小云”(流动党员)五支队伍,形成“需求由民提、资源由企供、服务由社联”的治理生态。
以“红小贝”为例,这支由闹海科技180名党员职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与社区的结缘始于一场“双向奔赴”。
2018年,闹海科技因办公空间不足计划搬迁,倪燕主动对接区国资委,不仅协调了金融汇1500平方米办公场地,还为企业争取到300万元装修补贴。
“社区‘雪中送炭’,企业更要‘报之以李’。”闹海科技党支部书记施佳艳说。企业党支部牵头成立“手机公益课堂”,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就医挂号、防诈骗软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一些“红小贝”长期结对帮扶老人,成了老人们的“忘年交”。在志愿者小李的耐心帮教下,子女在外地的社区居民王奶奶不仅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还能用小程序挂号看病。她开心地说:“公益课堂帮了我大忙,让我能自己搞定看病挂号,也不怕被骗,能放心过日子啦!”
从“物理空间共享”到“情感共生”,“红色合伙人”机制正悄然改写社区治理的公式。企业通过结对帮扶获得社会认同,社区借力市场资源破解服务瓶颈。正如倪燕所说:“在政府、市场之间,社区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
老幼皆宜:打造全龄“好通生活”
“孩子送到这,回家会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课上发生的事情,譬如‘救援队’的英雄叔叔,他开心,我们也放心。”南川园金鑫苑居民张琦心心念念盼着到了孩子假期,社区再组织“妈妈放心班”。她介绍,原本以为托管是上班的无奈之举,没想到孩子回家的反馈格外好,说认识了有趣的同学,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课外延伸做得特别棒,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据介绍,南川园“妈妈放心班”也是社区治理的创新之举。南川园社区除住宅小区外,还有圆融中心、金融汇等3座商务楼宇以及1座大型商业综合体,“新市民”群体蓬勃发展。“妈妈放心班”面向商圈及社区双职工家庭,特别是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群体家庭提供子女托管服务,解决假期子女“看护难”“无人看护”等问题;同时,链接蓝天救援队、樊登书屋、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支团队,根据孩子们的需求特点开设“少年急救官”“我是小法官”“小小网格员”等情境课堂,受到广泛欢迎。据初步统计,已惠及群众600余人次。
“建设全龄友好的完整社区,新居民、老居民的需求都要照顾到。譬如去‘南川食事’社区食堂排长队的不乏年轻人,午间排出门口有10米远。”朱亮自豪地介绍起社区各项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为高龄老人、低龄儿童等六类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精准服务,亦可用“低尝”模式惠及更多群体。
社区老年居民秦逢时对这两年的“完整社区”建设进程深有感触,不仅让全家的生活更便捷更美好,他还惊喜地发现,小区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了。“改造后的老房子出租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这里上班近、设施好、服务优,自然越来越受欢迎。”
“身体机能‘重返年轻’,但造血能力一定要跟上。”近期,南川园社区对照《完整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清单,回过头审视试点以来“查漏补缺”的进程,发现已经能补则补,都达到了标准,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组织——物业服务社,社区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各类公共资源和闲置房屋,因地制宜增设公共服务设施都在全龄群体中有了用武之地,“后续更需考虑运营质效,要从融到通。我们在试用移动小程序,接下来将接入智慧街道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治理运营精度和准度,让便捷服务‘指间共享’。”倪燕说。
日报记者 苗蓓 司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