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南通新闻
一只编号95C斑尾塍鹬的迁徙路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4 字体:[ ]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于22日正式实施,沿海滩涂被写入优先保护名录。如东小洋口滩涂湿地是数以万计东亚—澳大利亚迁徙鸟类迁飞的关键节点,是全球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其中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等至少7种国际濒危物种。

    作为世界上单次不间断飞行最远的鸟类,斑尾塍鹬可以飞越太平洋,拥有“鸟类飞行冠军”的美誉。过去480多天里,一只编号为95C的“空中旅行家”从如东出发,完成了一次次跨越山海的迁徙之旅,用羽翼丈量美丽的如东滩涂,把眷念也留在这里。

    背着书包的“空中旅行家”

    “95C”是一只雌性成年斑尾塍鹬金属脚环的编号,这个独特的标识记录着它在卫星地图上蜿蜒的飞行轨迹,守护它跨越山海的迁徙。

    2024年4月10日,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在南通沿海滩涂做环志时,为它“背”上了卫星定位追踪器。“追踪器的体积小、重量轻,形状很像一个背起来的‘小书包’,并不会对鸟类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参与环志的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科科长於香湘告诉我们,卫星追踪器能够通过北斗卫星实时返送信号,记录鸟类迁徙路线,并将数据传输至科研团队,为候鸟保护、栖息地管控等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

    背上“小书包”后,“95C”依旧在如东滩涂上栖息了长达48天。这片滩涂通过退养还滩、底栖生物恢复等措施,潮间带物种日趋增多,丰富的食物资源为它补充了充足的脂肪。“为了保证这场‘超长马拉松’,补充能量很重要。”於香湘介绍,别看它体重只有500克左右,在如东吃饱喝足后,能带着相当于自身体重40%的脂肪上路,完成更具挑战性的远洋航程。

    2024年5月28日17时许,它从如东洋口港的滩涂振翅起飞,开启跨越北半球的史诗级迁徙。最终,6月18日北极夏至日前夕,它精准降落于北冰洋南岸的苔原繁殖地,这场历时22天、跨越6000公里的北迁之旅告一段落。

    “迁徙驿站”里的生态密码

    也许是思念,也许是习惯,2024年7月26日10时许,“95C”从北冰洋南岸的苔原启程,开始“南半球返乡”之旅。

    首段航程,它便展现“飞行王者”实力:4天内跨越4700公里,日均飞行超1100公里,7月30日在朝鲜南浦市短暂停留半天后,直抵辽宁丹东河口。在这里,它用18天时间饕餮鱼虾,恢复体力。8月19日,“养膘成功”的“95C”再度光临如东洋口——这片被它视为“能量补给站”的湿地。

    27天里,它在潮间带频繁起落,用长喙啄食沙蚕、蛤蜊,为终极航程储备能量。9月15日,“95C”挺着圆圆的肚子,再次从如东启程,以51公里/小时的速度连续飞行5天,跨越6200公里,最终于9月20日抵达澳大利亚西北海岸,完成1.2万公里、56天的跨洋迁徙。

    候鸟迁徙,是一条古老的、看不见的航线。

    “我们脚下这块经过生态修复的滩涂湿地,食物丰富,人为破坏很少,它们能够安心地在此觅食。”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局长黄晓华说,湿地是守护万物共生的“希望之地”,为了给这些珍稀候鸟提供安全舒适的越冬环境,如东通过地形改造、植被恢复和水利设施优化,建成占地面积660亩、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勺嘴鹬保护小区高潮位栖息地,为多种国际濒危物种提供了安全的停歇地。

    从一只鸟到一片生态网

    今年4月6日,监测人员惊喜地发现,消失近半年的追踪器信号突然苏醒,“95C”跨越山海的飞行轨迹重新传至屏幕前,它又来到如东洋口的滩涂,正在悠闲觅食。

    每年春秋两季,斑尾塍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跨越南北半球的迁徙之旅,如东小洋口滩涂正是它们漫长航程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站”。

    从滩涂修复到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建设,南通以法治化、科学化的路径,打造生态保护网络,将“生态优先”融入发展基因。

    每一片湿地的涟漪,每一次翅膀的振动,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人类与候鸟,湿地与海洋,北极与澳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保护湿地,就是守护候鸟的翅膀;守护候鸟,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为我们划定了‘保护路线图’。”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朝晖说,《条例》第十条至第十三条中,明确将沿海滩涂、河口等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列为优先保护对象,要求修复水系、恢复自然滩涂和滨岸植被带,并构建生态廊道以保障物种栖息地连通性,南通也将加大已有栖息地的保护力度,让更多的鸟类与班尾塍鹬“95C”为伴,用跨越山海的振翅,讲述美丽南通的生态故事。

    日报记者 彭军君 日报通讯员 薛浩男